《命定》epub:對自由意志的終結,與對人類行為的新理解

命定

行為科學家、暢銷書《行為》(Behave)作者羅伯.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暨《行為》之後,深入探討了關於人類做選擇和決定背後的生物科學,以及哲學,提出駁斥自由意志存在的毀滅性案例,呈現出一個具有深遠影響的論點,那就是「人類沒有自由意志」。

在《行為》一書中,他探討人類行為的生物學、神經科學和環境因素,甚至文化因素,表明人類任何一個行為背後,都是由一秒之前、一分鐘之前、一天之前、一年之前、一千年之前……一系列複雜的基因、神經學、環境、文化因素所構成。我們也許無法精準掌握所有結合先天、後天的物理反應和化學反應;但這些生理機制確實深刻影響了我們每個當下的行為表達。而這隱含了「我們的行為是被生理機制和環境共同決定,沒有自由意志運作的空間」的神經科學強烈主張。

在《命定》中,薩波斯基用了一整本書(在《行為》中只用一章篇幅)針對決定論和自由意志展開論證。針對我們幻想――也就是有個獨立存在的自我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即自由意志)――展開一場精彩的正面攻擊。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覺罷了。他也不假辭色地駁斥了現代物理學提出的、似乎能佐證非決定論的混沌理論、突現複雜性科學和量子物理學,其實都是決定論的,再次向我們展示了自由意志並不存在。他的探討不僅停留在學術上的討論,更著重在實際道德責任、歸咎、懲罰、法律判刑等實際運作上,提出當我們「超越自由意志的存在」而對生命擁有新理解後,將會面對「人類就不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結論,卻不至於使整個社會運作失控。反而提出從歷史上來看,當我們能夠瞭解許多人行惡是眾多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就會更擁有同理心,也能以更人道的看法看待懲罰的概念,從而改善我們的法律體系和懲罰制度,比起懲罰,更重視事前預防犯罪和矯正,便能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來打造更有同理心的世界。

無論你是否贊成他的觀點,這本書都將成為以有憑有據的論證來挑戰你的可敬對手,引發你深入思考人性、人類行為,以及我們究竟是誰的觀點。

你們這些人根據自發性的指頭移動,來宣告自由意志之死?

利貝特式的文獻是圍繞著人們自發性地決定做某件事所打造的。在瓦爾加斯的看法中,自由意志的中心是「以未來為導向、為了長期目標而忍受一個立即的代價」,因此,「利貝特的實驗堅持觀察一個全然立即而衝動的行為,而那恰好就不是自由意志的用途。」14

此外,實驗中自發性決定做的事情只是按個按鈕,那和「我們在信念和價值觀或者最重要的行動上有沒有自由意志」沒什麼相似之處。按照查普曼大學的心理學家毛茲(Uri Maoz)的說法,兩者是「挑東西」和「選擇」的對比——利貝特的實驗探討的只是從超市貨架上挑哪一盒Cheerios,而不是談重要事物的選擇。舉例來說,達特茅斯學院的哲學家羅斯基斯(Adina Roskies),就把利貝特研究中的挑選當成人生真實選擇的搞笑扭曲版,就連在茶和咖啡之間做決定實際上的複雜程度,都能讓它相形見絀。1415

利貝特的研究結果是否能應用於某些比按按鈕更有趣的事物上呢?弗里德讓駕駛模擬器裡的受試者選擇左轉或右轉,藉此重現利貝特效應。另一個研究結合了神經科學以及在大好天氣走出實驗室,在受試者高空彈跳的前一刻,檢測他們的利貝特現象。神經科學家們是不是也緊抓著設備跟著跳呢?不,彈跳者的頭上綑著一個無線的腦電圖裝置,讓他們看起來就像是跟一群男大生玩了投杯球後、被說動去玩高空彈跳的火星人。結果呢?利貝特的結果重現了!在受試者認為自己決定要跳下去之前,準備電位出現了。16

對此,相容論者回應說,這還是完全人工打造的——選擇何時跳進深淵,或者何時在駕駛模擬器上向左轉或向右轉,都不能告訴我們關於那種選擇(好比說)成為藻類學家或是過敏學家的自由意志。有一個特別優雅的研究支持著這種批評。在第一種情況下給受試者兩個按鈕,然後告訴他說,每個按鈕各代表一個慈善機構;按下其中一個按鈕,該機構就會獲得一千美元。版本二:兩個按鈕代表的是兩個慈善機構,你想按哪個按鈕都可以,反正兩個慈善機構都會拿到五百美元。在兩種情境下,大腦都指示做出同一個動作,但第一種情境的選擇會造成結果的明確差異,第二種的選擇則跟利貝特研究的選擇一樣,從結果來看毫無差異;這個既無聊又都沒差的情境,在受試者出現一種有意識的決定感之前,誘發了一般會有的準備電位。但結果有差的那個情況,反而沒有誘發準備電位。換句話說,利貝特完全沒讓我們對於那種值得人們想望的自由意志有一丁點的瞭解。用一位頂尖相容論者一段挖苦到極致的話來說,這整堆文獻的實質主旨,就是「如果你的頭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器裡面的話,就不要為了贏錢而去(跟隨便哪個懷疑自由意志的研究者)玩剪刀石頭布。」17

但緊接著的,是自由意志懷疑者的反擊。海恩斯的研究團隊替參與非肌肉運動工作的受試者繪製腦圖像,而受試者要做的,是在一個數字上選擇加或減另一個數字;他們發現,在意識察覺之前會出現一種「做決定」的神經特徵,但是來自一個有別於運動輔助區的腦區域(稱作後扣帶/楔前葉皮層[posterior cingulate / precuneus cortex])。所以,安排受試者選擇慈善機構的科學家,或許關注的是腦中錯誤的部位——簡單的腦區域在你覺得自己有意識做出簡單決定之前,就已經決定了事情;而更複雜的區域,則是在你覺得自己有意識地做出複雜決定之前,就先決定了複雜的事情。18

答案尚不明確,因為利貝特式文獻幾乎都還是在探討「面對一些相當簡單事物的自發性選擇」。去看下一個更廣泛的批評吧。

命定epub地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