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mobi,azw3电子书(TED Books系列)。本書作者蓋‧溫奇是紐約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是在曼哈頓執業超過二十五年的心理醫師。在本書,他提供每一個傷心欲絕的人所需要的肯定、撫慰與希望。
本書結合臨床經驗與學術發現,交織令人感同身受的案例研究。說明我們對心碎這種普遍經驗的了解有多麼淺薄,以及我們的誤解為什麼會讓自己遲遲無法復原。並提供實用的心碎療育指引,教我們如何處理及面對心碎衝擊,如何讓自己走出傷痛,重新好好生活。
书名: 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TED Books系列)
作者: 蓋.溫奇 Guy Winch
格式: AZW3
出版商: 天下雜誌
PS:我覺得吧,把世界上一半左右的所謂各種心理學家、心理治療師以及各種自我命名的師拿掉,這個世界就會少很多心裡不健康的人。
踏上療癒之旅
破碎的心靈會以多種形式呈現,但是在本書中,我決定採用兩種心碎的型態,而這兩者之間有許多共通之處:浪漫愛情所造成的心碎,以及伴隨著失去珍愛的寵物而來的心碎。我之所以決定這麼做,是因為這兩種經歷都涉及一種併發症,會讓心碎的人特別難熬:他們會產生嚴重的悲傷反應,但是他們的悲傷卻不像其他的悲傷那樣受到社會的重視,比如說,正式離婚或是失去父母子女。因此,當我們經歷這兩類的心碎時,我們無法像那些悲傷受到肯定與重視的人一樣,得到認同、支持與同理心,我們通常會被剝奪這些社會支持。
確實,當我們遭遇父母、小孩,或是兄弟姊妹去世的時候,一些團體和個人的支持與同情極有可能大量地向我們湧來。當我們的父母去世時,雇主會向我們表示弔唁、體諒,也會給予喪假。但是當我們心愛的小狗死掉的時候,他們絕不可能給我們相同的待遇,即使對於某些人來說,後者所帶來的刻骨銘心的痛,其椎心的程度就算沒有超越前者,至少也程度相當。同樣地,假如我們跟老闆解釋,自己正經歷離婚關卡,這種遭遇比起我們跟老闆坦誠,自己因為剛結束一段短命但卻轟轟烈烈的戀情而茶飯不思,對老闆來說,前者比較能夠讓他們認同我們低迷的工作表現,乃是情有可原。
更複雜的是,我們不僅無法得到別人的同情,這種缺乏同情的情況更常常反映在我們自己的態度上。我們當中有很多人明明因為情緒上的痛苦而痛不欲生,但卻又指責自己不堪一擊。我們誤以為,自己就是應該要保持冷靜並繼續前進——即使從心理層面來講,極為異常的事正在發生,我們也應該能夠維持正常的運作。現在,新的科學研究證實了我們許多人早就已經存疑的事:心碎會以戲劇性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大腦和我們的行為,而且無論是幾歲的人,都難以倖免。
……
自我同情的力量
勞倫,就是我們前面介紹過的那個,在多年來的第一個約會對象拒絕她之後覺得天崩地裂的人,陷入了一種矛盾之中,那是一種在浪漫愛情中受挫的人常出現的矛盾情結。她相信自己唯一的幸福機會,取決於找到一個伴侶,但是她又太過害怕與悲觀,所以不敢再去嘗試約會。為了避免自己的心更加受傷,勞倫說服自己,因為她太沒有吸引力,所以永遠不可能找到真愛,也因此根本沒有再去嘗試的理由。
為了讓自己破碎的心能夠癒合,也為了繼續前進,勞倫必須拋下那些自我批判的信念,轉而採取一種新的心理習慣,這種習慣會限制她的自我厭惡並建立自信: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自我同情關乎發展出一種非判斷性的內在聲音,以善良與關懷來回應我們自己的痛苦,而不是自責。實踐自我同情的做法,就是用具有支持性和富有同情心的想法,取代自我批評的想法。它要求我們以耐心和理解,來回應我們的錯誤,並且能夠知道犯錯是人類的一部分。我們當然可以承認我們的錯誤和缺點,但是我們不應該為此而斥責和懲罰自己。這樣做不會帶來任何洞見,卻會對我們的自尊、自信和整體情緒健康產生可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