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套装17册)epub,azw3电子书。希腊-罗马” “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跟随“跨时代人才”的脚步,体验他们基于纯粹理性的求知方式,及对“幸福”和“心灵宁静”的追求!
套书包括:
《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普鲁塔克文选》《哲学谈话录》《强者的温柔:塞涅卡伦理文选》《论至善和至恶》《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论灵魂及其起源》《驳朱利安》《哲学的治疗:塞涅卡伦理文选之二》《论凝思的生活》《论灵魂和复活》《柏拉图的神学》《论摩西的生平》《反对理论家》《哲学规劝录•哲学的慰藉》《柏拉图杂篇》《悬搁判断与心灵宁静:希腊怀疑论原典》《论律法》。
书名: 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套装17册)
作者: 柏拉图 & 奥古斯丁 & 西塞罗 & 普鲁塔克 & 斐洛 & 塞涅卡 & 等
格式: AZW3
西方文明有一个别致的称呼,叫做“两希文明”。顾名思义是说,西方文明有两个根源,由两种具有相当张力的不同“亚文化”联合组成,一个是希腊—罗马文化,另一个是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国人在地球缩小、各大文明相遇的今天,日益生出了认识西方文明本质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不再停在表层,不再满意于泛泛而论,而是渴望深入其根子,亲临其泉源,回溯其原典。
我们译介的哲学经典处于更为狭义意义上的“两希文明时代”——即这两大文明在历史上首次并列存在、相遇、互相叩问、相互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跨度相当大的历史时代,大约涵括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800年的时间。对于“两希”的每一方而言,都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时期,它们都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出自己的原生地,影响别的文化。首先,这个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余威之下,希腊文化超出了自己的城邦地域,大规模地东渐教化。
世界各地的好学青年纷纷负笈雅典,朝拜这一世界文化之都。另外,在这番辉煌之下,却又掩盖着别样的痛楚;古典的社会架构和思想的范式都在经历着剧变;城邦共和体系面临瓦解,曾经安于公民德性生活范式的人感到脚下不稳,感到精神无所归依。于是,“非主流”型的、非政治的、“纯粹的”哲学家纷纷涌现,企图为个体的心灵宁静寻找新的依据。希腊哲学的各条主要路线都在此时总结和集大成:普罗提诺汇总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路线,伊壁鸠鲁/卢克来修汇总了自然哲学路线,怀疑论汇总了整个希腊哲学中否定性的一面。同时,这些学派还开出了与古典哲学范式相当不同的,但是同样具有重要特色的新的哲学。有人称之为“伦理学取向”和“宗教取向”的哲学,我们称之为“哲学治疗”的哲学。这些标签都提示了:这是一个在剧变之下,人特别关心人自己的幸福、宁静、命运、个性、自由等的时代。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哲学。那个时代的哲学会不会让处于类似时代中的今人感到更多的共鸣呢?
与此同时,东方的另一个“希”——希伯来文化——也在悄然兴起,逐渐向西方推进。犹太人在亚历山大里亚等城市定居经商,带去独特的文化。后来从犹太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基督教文化更是日益向希腊—罗马文化的地域慢慢西移,以至于学者们争论这个时代究竟是希腊文化的东渐,还是东方宗教文化的西渐?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与希腊文化是特质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当它们最终相遇之后,会出现极为有趣的相互试探、相互排斥、相互吸引,以致逐渐部分相融的种种景观。可想而知,这样的时期在历史上比较罕见。一旦出现,则场面壮观激烈,火花四溅,学人精神为之一振,纷纷激扬文字、评点对方、捍卫自己,从而两种文化传统突然出现鲜明的自我意识。从这样的时期的文本入手探究西方文明的特征,是否是一条难得的路径?
……
什么是所谓的“生活技艺”?
斯多亚派还宣称灵魂之好就是某些技艺,也就是美德。他们说一项技艺就是“一个由协同运作的理解所构成的一个系统”[73],而知觉就产生于灵魂的统治性原则中。然而,在统治性原则中——据他们看来这种统治性原则就是“气息”——知觉的储藏又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如何产生“技艺”的?因为气息是流动的,并且被认为在接受每一个印象时都会整个地运动起来,那么,当每一个后来的印象把前面一个印象淹没的时候,很难想象会产生这种悟性的储藏。因为,说柏拉图所设想的那种灵魂结构——我指的是“可分的要素与不可分的要素的混合”,并且具有“相同”和“相异”的本性,[74]或者是数——能够接纳好,这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好也不可能属于灵魂。然而,如果像我论证的那样,好不是“选择行为”,而且“本身值得选择的东西”既不外在地存在的,也不属于身体或灵魂,那么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天然的好。
出于上述的理由,也不存在天然的坏。在某些人看来是坏的东西却被他人作为好来追求——例如,不节制、不正义、贪婪、酗酒以及类似的东西。如果天然存在的事物的本质乃是能够打动所有人,而所谓坏的东西并不能打动所有人,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天然地是坏的。
与此类似,没有什么东西是天然地无所谓好坏的,因为有关“无所谓好坏的事物”存在着彼此分歧的观点。例如,斯多亚派主张在那些无所谓好坏的事物中,有些受到偏爱,有些遭到拒绝,还有一些既不受偏爱也不遭拒绝——受偏爱的东西有充分的价值,像健康和财富;遭拒绝的东西没有充分的价值,像贫穷和疾病;而像手指的伸曲之类的事情就属于既不受偏爱也不遭拒绝这种情况。然而,有些人主张,那些“无所谓好坏的事物”没有一个是天然地就为人所偏爱的或遭到拒绝的;因为由于环境的差异,每个无所谓好坏的事物都会时而受人偏爱、时而遭到拒绝。他们证明说:很显然,如果富人因暴君的攻击而受到威胁,而穷人却能身处和平之中,那么,每个人都会选择贫穷而不是富有;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就会遭人摒弃。只有大家都认为某事物是无所谓好坏时,它才能算是“天然的无所谓好坏的事物”,可是,既然对于每一个所谓的“无所谓好坏的事物”而言,总是有些人认为它是好的,其他人则认为它是坏的,那么,就没有什么东西天然就是无所谓好坏的。
或许有人认为勇气是天然地值得选择的东西,因为狮子似乎天然就是勇猛而有气魄的,公牛也是如此,有些人及雄鸡亦是这样,对此我们的回答是——怯懦也是天然地值得选择的事物之一,因为鹿、野兔以及很多其他动物天然地就是受此驱使的。大多数人也表明他们自己是怯懦的;很少有人会为了自己的城邦而献出生命,也很少有人会备受鼓舞地去做任何其他有胆识的行为——大多数人是不情愿做这样的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