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mobi,azw3

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 3)

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mobi,azw3。自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中国皇室日益依靠、重视、奖掖儒生,扩大儒生阶层,儒生则通过研习、讲述、演绎儒学,极力为皇权辩护,扩大和强化皇权,并使皇权神圣化;皇室和儒生阶层逐渐从儒学中获取日益深厚的既得利益。

为保护和扩大他们的既得利益,也是从西汉起,皇室和儒生阶层就相互合作以抑制和镇压其他学说和社会群体(比如工商业者、科技工作者、游侠等),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一种靠皇权和宗法制度维持秩序的小农经济状态。这种统治阶级各组成部分既得利益一致社会分层模式,使得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成为一种非常强大的抵制社会变革的力量。这就是儒学在中国统治二千余年的原因,也是中国社会难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工商业者和游侠这两个群体的存在,特别是他们的得势,对汉朝统治家族和儒生的利益构成巨大的威胁。因为从秦朝起,旧贵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汉初互相争夺政治和社会统治权的社会群体,除皇族和新封建诸侯外,就只有文士和武士以及工商业者。但从景帝时起,诸侯被剥夺了权力,成为名义上的统治者;武帝初年开始,文士阶层逐渐为儒生所垄断。因此,皇族和儒生有能力的竞争对手,此时就只剩下工商业者和游侠了。

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威胁

我们从商人谈起。这个群体主要在两个方面威胁着统治阶级的利益。第一,它用财富和奢华生活向帝王的至尊挑战。下面是一些例证:

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
秦伐魏,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家致富数千金,故南阳行贾尽法孔氏之雍容。

根据经书,特别是《礼记》,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应有不同的服饰、车马等等。皇帝的服饰、车马以及娱乐等等,任何其他的人即使再有钱财,也不能享用与皇家同等的服饰、车马及其生活乐趣。现在富商的生活起居、狩猎、娱乐同帝王一样豪奢,这是对皇帝作为帝国最富有的人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威胁。另一方面,儒生们在治经上耗费了毕生的心血,却不知道怎么治产,自然不能与借聚敛财富提高社会地位的商人相抗衡。所以,儒生如果想爬上仅次于皇族这一级的社会等级,就必须对商人进行遏制。可是,他们自身并无力遏制商人,只得摇笔鼓舌,要求皇帝这么做。

其次,如前所述,周初的封建制度部分建立在贵族束缚农民于土地的能力上;这种制度的瓦解,则部分地归因于独立的商人的兴起。所以儒生,特别是那些鼓吹恢复封建制度的汉代儒生,同时也鼓吹那种有点类似于庄园经济的经济制度。他们认为,那些手艺人、工商业者是不事生产的。所以除了统治阶级之外,应让尽可能多的平民成为农民,这样才能生产充足的粮食和衣被原料,以维持整个社会生存并向统治阶级缴纳更多的税赋。汉初,由于春秋以来的长期战乱,中国人口稀少。这种局面助长了汉代儒生的重农论。这种理论的顶峰,见于桓宽的《盐铁论》。然而,当时工商业者不但不像农民那样从事生产,而且还与统治阶级一同分享作为农产品消费者的特权。所以在汉文帝时,贾谊上疏说: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蹷!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

…………

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mobi,azw3

或者:

支付 ¥8 购买本节后解锁剩余6%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