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通史epub,azw3

中国禅宗通史
中国禅宗通史

中国禅宗通史epub,azw3电子书。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唯一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

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书名: 中国禅宗通史
作者: 杜继文 & 魏道儒
格式: AZW3, EPUB

禅的原始含义

禅,本是梵文“禅那”(Dhy?na)的简称,鸠摩罗什意译为“思维修”,即运用思维活动的修持;玄奘意译为“静虑”,即宁静、安详地深思。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译法。《俱舍论》卷二八:

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义。

又说:

诸等持内,唯此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

这些解释说明,“禅那”只是“诸等持”、“寂静”中的一种。

《俱舍论》在这里讲的“寂静”,是指人的心理处于无浮动躁乱,无暗昧昏沉,能够保障明睿深沉地进行观察和思虑的那种状态,也含有“平等持心”的意思。“平等持心”的简称就是“等持”,它是梵文三昧(Sam?dhi)的意译之一。“三昧”亦作三摩地、三摩提等,意译也作“定”、“等念”。《大智度论》卷五谓:“善心一处不动,是名三昧。”《成唯识论》卷五释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或照直译为“心一境性”、“心专一境”。据此可见,作为梵音“三昧”、“三摩地”的“定”,指的就是任何思维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精神集中,思想专一,相当于普通心理学中的“注意”、“注意力”,所以并不神秘。佛教义学普遍将“三摩地”列在所谓“大地法”中,肯定此法“恒于一切心有”,也是这个意思。

……

北宋曹洞宗概况

五代至宋初,曹洞系统中没有出现知名禅师,宗派影响微弱。尤其到仁宗时期,在临济、云门两宗名家辈出,新禅学激荡佛教界,其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的形势下,曹洞宗依然没有起色。在这百余年间,源自云居道膺(835-902)的曹洞宗传法禅师依次是同安道丕、同安观志、梁山缘观、大阳警玄(948-1027)。警玄晚年从自己的弟子中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请求与他关系密切的临济僧人浮山法远(?——1067)日后为他物色人选,并且写了一首偈,连同一双皮履和一件布直裰留下,作为接续曹洞法统的信物。警玄死后二十余年,法远嘱咐投子义青(1032-1083)嗣法警玄。

义青是青社(安徽舒州)人,俗姓李。据《投子义青和尚语录》卷下所载《行状》,义青七岁投本州妙相寺出家,十五岁试《法华经》得度,第二年受具足戒,习《大乘百法明门论》,后入洛中,专习《华严》,“深达法界性海、刹尘念劫、重重无尽之义”。在开讲《华严玄谈》时,“妙辩如流,闻者悦服”。但是,当他讲到诸林菩萨即心自悟偈文时,忽然醒悟,“法离文字,岂可讲哉?”他是在讲《华严经》的过程中领悟到修行佛法不能以讲解为目的的,于是离开讲席,南下游方,参学禅宗。他从临济僧人浮山法远学习六年,遵其所嘱,传承当时已经断绝了的曹洞宗法系。熙宁六年(1073),义青始住舒州白云山,八年后移住投子山,“道望日远,禅者日增”,曹洞宗法系从此流传下来。

义青从教入禅的修学经历,使他在弘传禅学的同时也注意宣传佛教义学,特别是对他所熟悉的华严学的传播和创用,在北宋曹洞宗僧人中颇有特点。

https://kendou.cc/product/%e4%b8%ad%e5%9b%bd%e7%a6%85%e5%ae%97%e9%80%9a%e5%8f%b2epub%ef%bc%8c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