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mobi,azw3本書認為,「中國文明」指的是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國敗北為止期間,在現今認知的「中國」空間範圍內所發展的「文明」。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成立,而在之後的現代,中國的傳統文明斷絕。「中國文明」以前的時代是蠻、夷、戎、狄的時代。後來被出身西戎的秦統一,結果出現漢字、都市、皇帝,在長達二千多年間,中國式的文明成為中國的主流。然而,「中國人」只是文化上的概念,以人種來說,「中國人」屬於「蠻」、「夷」、「戎」、「狄」的子孫。
最初的中國人是夏人
中國的古文獻將非中國人分為「蠻、夷、戎、狄」四類,分別位於四個方位,這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對於各個住地居民的稱呼。
當中,「東夷」是黃河、淮河下游大三角洲地帶的居民,靠著農耕和漁撈維生。「夷」字結合「弓」與「大」,發音與「低」、「底」、「柢」相同,代表「低地人」的意思
「南蠻」指的是河南省西部、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湖北省西部、湖南省西部山地的燒墾農耕民。
「西戎」指的是陝西省、甘肅省南部的草原遊牧民。
「北狄」指的是山西高原、南蒙古、大興安嶺的狩獵民。現在這附近的森林很少,但在過去覆蓋著楓樹、椴樹、樺木、紅松、櫟樹、胡桃樹、榆木等的森林。住在這些森林裡的是「狄」,由於西元一世紀左右,蒙古高原的遊牧民南下,樹皮被家畜食用破壞,森林於是在十三到十四世紀的元代左右,幾乎全部消滅。隨著森林的後退,狩獵民的生活圈被限制在遼河以東,十二世紀女直族(日本一般的稱法「女真」出自宋、高麗、朝鮮的文獻。《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皆寫作「女直」,因此本書採用「女直」)建立的金朝、十七世紀滿洲族建立的清朝皆是興起於遼河以東的森林地帶。
與擁有這四種生活型態的種族的生活圈接觸的是洛陽盆地四周。相對於「蠻、夷、戎、狄」──簡稱為「四夷」,後來漢族的遠祖稱為「中華」,這是取自洛陽盆地西端、洛河發源地的「華山」。「中華」又稱作「諸夏」或「華夏」,這是取自黃河文明最初的王朝夏朝,所以夏人也就是最初的中國人。
夏──「夷」的王朝
水路帶來的文明
根據《史記》〈夏本紀〉的記述,夏的第一代王是禹。禹的父親是鯀。當帝堯是眾神之王的時候,洪水淹沒人間、直到天界,為人們帶來巨大的災害。堯命鯀治水,但花費了九年的時間洪水仍不平息。鯀被殺,由他的兒子禹繼承治水工作。堯死後由舜擔任眾神之王。禹花費了十三年的時間開闢水路、開通陸路、開掘湖沼,決定了山脈的位置。也就是說,禹是創造中國山川的神。
舜向上天推薦禹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但舜死的時候,禹顧及舜的兒子而推辭,隱居陽城(河南省登封縣)。然而,諸侯皆離開了舜的兒子來到禹的身邊,禹終於即位,定國號為「夏后」。這就是夏王朝的開始。禹在巡視東方時,死於會稽山(浙江省紹興縣之南)。禹與塗山(安徽省蚌埠市之南)的女神所生的兒子啟,即位成為第二代的夏后。
《史記》雖然沒有記載夏朝王都的位置,但說到啟的兒子,也就是第三代夏后的太康遭到驅逐、失去王位時,其兄弟五人在洛河與黃河的匯流處等候他的歸來。從這一段故事可以推測王都位於洛陽盆地。
《中國文明的歷史:非漢中心史觀的建構mobi,azw3》下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