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岡本隆司
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mobi,azw3就近年的中國「反日」運動來看,其原因形形色色,而這些事件不僅使中日對立加劇,就連東亞局勢也受到極大影響。但是,中國究竟為何「反日」?為了探究中國「反日」的深層結構,《中國為何反日?》一書記述了十六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與日本包括「社會體系」、「經濟運作」與「對外態度」在內的整個歷史,並通過中日比較進行細膩的脈絡分析。
關於「反日」的著作不少。中國這個在經濟層面上也逐漸趕上日本的鄰近大國,他們的「反日」對於現代日本而言是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因此,有許多人關心這個議題,反而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一般論述中的各種事實和因素,究竟是否正確呢?
大家一致指出的反日長期因素,是自江澤民總書記時代開始的鼓動愛國主義和徹底執行反日教育。受到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影響,中國國內在加強治理的同時,為了提高對政權的向心力,於是煽動愛國情緒。而「反日」就被當作是其中一個手段。這種教育現在又再度被提出。
這個說法的確沒錯。尤其對照在此之前「反日」並不構成問題,這的確是一大因素。然而,將今天的反日視為是江澤民時代之後反日教育下的產物是否真的正確呢?
就算有反日教育,「反日」也不可能突然間從無到有。在此之前就已有足夠的材料和動機,以及可以讓人點頭稱是的基礎,這也是事實。也就是說,就算「天安門事件」和江澤民的政策讓反日教育顯性化,但反日的原因並不能僅歸咎於此。反日一直潛在,根深蒂固。
下载:《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mobi,azw3》
因此,僅針對相繼發生的事件賦予當下的意義,並無法找出讓事件發生的真正源流和原貌。僅利用現狀分析來理解和判斷反日是不夠的。至今為止,究竟有多少人理解其深層結構呢?如果不真正瞭解,那麼「反日厭中」還會繼續重蹈發生、激化、沉靜、再爆發的覆轍。
話雖如此,但日本人認為反日是近年來的特殊現象,完全是因為江澤民等人的反日教育,這樣的誤解反而使得狀況更加惡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只會繼續累積「反日」和「厭中」的情感。
當然,現在還找不到根本的解決之道。最起碼,只知道歷史的筆者,根據自己少許的見聞和經驗,完全無法想出立即見效的特效藥,也沒有資格去想。儘管如此,在日中關係如此緊張的情況之下,現在也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就可以含混過關。
就算暫時無藥可醫,就算能做的只有表面治療,但如果期待將來有一天可以痊癒,那麼找出病灶的根據並試圖瞭解,這樣的努力也絕對不會白費。
「愛國等於反日」在近代史的過程當中是常見的現象,根本不用等到反日示威遊行或江澤民的登場。事實上,自一九一◯年代起,就已經可以看到雛形。
一九一九年,從北京的學生運動開始,一直蔓延到全國各地的五四運動,就是最初期且規模最大的反日運動。接下來經過滿洲事變(又稱九一八事變)到日中戰爭,反日運動改名「抗日戰爭」,達到了最高峰。因此,「反日」早在歷史上以更激烈的形式發生,而我們的祖先也早已經歷過。
…………
不僅是新大陸,對於中國而言,其身邊也有一個可以供給豐富銀的地方,那就是日本列島。日本戰國時代非常著名的金山和銀山的開採熱潮,就是因應中國對於貴金屬的需求。十六世紀的日本之所以能夠急速富強,「大航海時代」這個世界環境是不可缺少的要件,但當中最大的變因就是中國。
就這樣,日本成為了中國最大的走私貿易國。因此,沿海的糾紛也是以日本為主,中國稱之為「倭寇」。走私貿易增加,則取締的次數更頻繁,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鎮壓。另一方面,抵抗也愈來愈有組織性且強大。十六世紀中,被稱為「嘉靖大倭寇」的明朝當局與走私集團間的武力衝突,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
「倭寇」直譯的意思指的就是日本海盜。然而,這個命名與實情有很大的差距。被稱為「倭」的不僅是日本人,也包含了許多中國的沿海居民和貿易商。在幾乎忽略這樣的事實且不知道日本內情的狀況下,就將「倭」和日本畫上等號並敵視,這樣的思考模式才是導致這些走私集團被命名為「倭寇」的主因。這可謂是「反日」思考的原型。
對照時期相隔不遠的豐臣秀吉出兵朝鮮,結果非常耐人尋味。秀吉曾發下「入唐」的豪語,要讓明朝臣服,有組織地發動軍事進攻,這可說是日本蔑視中國的原型。然而,不論是當時還是現在的中國,往往將此舉與「倭寇」畫上等號。同樣是來自日本的攻擊這一點的確相同,但無論是動機還是行動都與「倭寇」完全不同,硬是將這個軍事行動與「倭寇」畫上等號,是不瞭解對方的單方面類型劃分。然而,如果僅就這一點來說,日本的確蔑視中國。之後日中相互認識的出入和對立,可說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下载:《中國為何反日?:中日對立五百年的深層結構mobi,azw3》
或者(不能跳转出下载链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