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资中筠)kindle版mobi,azw3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
书名: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 作者: 资中筠 格式: AZW3, EPUB 出版商: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资中筠)kindle版mobi,azw3本書收集了資中筠先生自1980年寫的文章,捋清了傳統士大夫及當今知識分子的演變和異同,細述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也道出了「啟蒙」前後,知識分子的思想精神、社會文化的轉變。現今教育普及、科技發達,但社會道德觀念、人民素質、文化修養卻似在逐漸倒退,近年「愛國」口號下所滋長的虛驕之氣和狹隘的排外情緒,更讓作者感到憂心。中國有「識」之士,是否正進入另一個困境?

中國自春秋戰國時期便有「士」,他們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他們出謀獻策,儘管常得不到君主的賞識和重用,卻樹立了獨立的士風,在百家爭鳴中創建了各自的學說,造就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自秦統一中國後,經過二千多年封閉的皇權專制制度,中國讀書人經歷了曲折崎嶇的道路。及至晚清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在這封閉的社會打開了一個口子,現代知識分子經過西學東漸,受到啟蒙,有了新的觀念和思想。他們有強烈的愛國心,對各自的專業鞠躬盡瘁,著書立說,以振興中華為己任,為社會正義奔走吶喊,卻多數壯志難酬,命途多舛,頻頻陷入困境,甚至難保個人的獨立與尊嚴。

知識分子接受改造的主觀因素

當然達到文化專制的前提是「武化」統治。勝利者挾雷霆萬鈞、橫掃玉宇之勢君臨天下,手無寸鐵的「秀才」們不由得不為之懾服。但是簡單地把一切歸之於高壓下的恐懼,完全是人的趨利避害的本性導向人格卑下,既不全面,也不公平。深層次的還有以下一些因素:

(1)「家國情懷」的延續

中國人,特別是其精英,百年來最深切的感受是民族屈辱,最大的訴求是國家統一、民族興旺。這一訴求高於個人榮辱。所以,一句「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足以使無數男兒熱淚盈眶,下決心委身於新政權、追隨新領袖,其他的都可以放棄和犧牲。這是真誠的、發自內心的。1949 年化學家傅鷹在美國正在猶豫是否回國,讀到解放軍炮擊英國「紫石英號」軍艦的消息,他根據以往經驗,以為仍將以中國政府道歉了結,沒想到新政府對英國態度如此強硬,大受感動,於是決心回國。這種心情是有代表性的。所以,多數知識分子擁護新政權,首先是滿足了外抗強權的要求。即使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 仍未擺脫寄希望於「明君」的傳統。革命領導的個人魅力、傳說中的長征英雄事跡,都產生巨大的吸引力,也足以使沒有參加革命的人自卑。另外,新政權開始正處於「其興也勃」的時期,與潰敗前的舊政權成鮮明對比,令人對它能掃蕩舊社會的污泥濁水升起無限希望。在這種形勢下,個人顯得十分渺小, 不知不覺間接受政教合一的道統並不感到太勉強。

(2) 二戰後的世界形勢和潮流

當時兩大陣營的對立,非此即彼。選擇留在大陸等於選擇留在一個「陣營」。二戰之後,國際知識界左傾也是一種潮流, 因此不少知識分子相信「這邊」代表未來,急於跟上世界潮流, 怕為時代所拋棄,作「向隅而泣的可憐蟲」。特別是朝鮮戰爭之後,中國與西方多數國家是敵對的關係。政治上的選擇與意識形態的「站隊」無法分開。思想上有任何個人主義或自由主義傾向,就有「裏通外國」之嫌。國家的敵人與思想的敵人相重合。儘管公開宣佈的政策有「將思想問題與政治問題區別開來」的說法,在實踐中卻難得分開,稍一不慎就落入政治罪人。人人自危,只能兢兢業業接受「改造」。外部「敵人」的存在被統治者充分利用。所以 1962 年七千人大會之後,眼看自己在中上層幹部中一貫正確的威信有所動搖,領袖曾佈置高級幹部學習柳宗元的《敵誡》。用外敵的威脅轉移對內政缺失的注意力,用以鞏固其權威,是統治者常用的手法,在特定的環境下,對中國知識分子特別有效。

本书是自制版,注意。

《中國知識分子的困境(资中筠)kindle版mobi,azw3》下载:

 

 

支付 ¥5 购买本节后解锁剩余8%的内容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