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mobi,azw3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 The China Order: Centralia, World Empire,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wer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 The China Order: Centralia, World Empire, and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wer

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mobi,azw3。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這是一本重要的、紮實而有力的原創性著作,分析研究了從古代到可見未來的中華國家之製度的優劣與長短。作者觀點的陳述和論證是如此的周全徹底,極為高超,任何想要談論中國模式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憑藉其啟迪性和創新性的論點,本書是了解和研究中國模式之意義和影響的理想讀物。

若欲了解中國是什麼以及代表著什麼,人們需要面對生活在歐亞大陸東部數千年之久、占全球人口大約五分之一的各族人民所積累起來的信息海洋。與之相稱的是,關於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知識,還被無數的神話所歪曲、不斷地混淆視聽,甚至會誤導一些最勤奮、最專業的觀察者。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已經闡明了中國的諸多神祕之處,但是還有許多頑固難解的中國特殊性仍然阻礙著中國學的標準化和理論化。學者如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已經呼籲許久:中國學急切需要更多的植根歷史的紮實研究。今天,解讀中國歷史依然是正確理解中國的關鍵。然而,那保存完好、豐富而龐大的中國歷史記錄裡充滿了故意的遺漏、無意的錯訛、巧妙的扭曲和公然的偽造。因此,仔細而全面的、帶著修正的態度去解讀中國歷史,是打開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黑匣子的前提。本書的第一步是澄清有關中國或中華(China)、中原或中土(Centralia)的一些常被錯過、訛傳或誤解的基本事實。揭示和糾正的這些基本知識,將會有效地展現中華作為世界帝國的多重源頭。為此,本章將探索中華世界的命名來源、生態地理、各族人民及其對歷史的修撰,起點是西元前3世紀之前的封建社會,即先秦時代。那時的歐亞大陸東部,處在一個類似西發里亞國際關係體系的世界秩序之下。

中華與中原:不僅僅是語義學問題

中國或者中華的國際通用名稱,英文是China(拉丁文為Sina,梵文為Cīna,法語為Chine)。該名字最有可能是古代地處今天中國西部的一個封建城邦國家秦(Qin或Chin,西元前770~前221)的語音翻譯:「秦啦」。秦後來演變成王國,再成為帝國,並統一了整個歐亞大陸東部的主要部分(秦朝,西元前221~前207)。秦國以高超的武力和卓越的外交結束了戰國時代,為後世的中華統治者們創設了一個持久的政治制度模型。除了俄語,幾乎所有印歐語系的外國人都用China(秦)這個詞來指稱歐亞大陸東部這片廣袤土地,類似於歐羅巴(歐洲Europe)、美利堅(美洲Americas)或阿非利加(非洲Africa)等地理詞彙的用法。俄語使用「契丹」(Китай,Khitan)來稱呼中國,源於10到12世紀時統治今天中國北部的遼帝國(916~1125)的統治民族。中國周邊使用漢字的國家如日本,以及許多中國人自己,把China這個世界通用名字音譯為「支那」(最早由8世紀的中華佛教學者們從梵文的Cina一詞翻譯而來)。支那是地理名稱China或Cina(秦)的音譯,然而在中文裡有「分支」的意思,也絕對不是一個多麼宏偉壯觀的名字。1930年代以後,由於使用「支那」名字稱呼中國的日本大肆入侵中國,這個名字對有民族主義情懷的中國人來說變得極其不可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正式停止使用「支那」而改用「中國」;但是一些非官方日本人今天仍然稱支那。在1965年據稱北京介入印尼內政,煽動政變,印度尼西亞血腥屠殺數十萬華人,並疏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此時雅加達下令改稱中國為「支那」(Cina)而不再稱中國(Tiongkok)。直到2014年印尼才恢復使用中國這個名字。今天,中國自身完全拒絕使用支那一詞,唯一的例外是繼續將Indochina翻譯為印度支那而不是印度中國。

China(秦或者支那)這個國際通用名,與今天中國人稱呼自己國家的中文名字「中國」其實毫不相干。「中國」的字面意思是「中原」(Centralia)、「中土」、「中央國家」、「中心國家」或「處在中間的國家」。它的同義詞是中華,意思是「中央精華」或「中央輝煌」,並據說與華、夏(兩個史前部落)的名字相連。考古與古籍文獻表明,「中國」一詞本身是很古老的。它最遲在西元前11世紀,已經被用作一個地理術語來描述中央之地或者整個已知世界的中心。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亦然,「中國」一詞被用於表示一個部落、國家或者政權的中央位置。它還經常被用來描述某一個特定時期的人口、財富和權力中心。《尚書.周書.梓材》就有「皇天既付中國民」之說;《詩經.大雅.民勞》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的詩句1。但是,「中國」一詞在19世紀之前從來不是中國的官方名稱。19世紀後期它才出現在一些外交文件裡,作為正式的官方國名「大清」的同義詞,對應外文中的China(秦)。秦(或者支那)這個名字本身,除了短命的秦帝國(西元前221~前207)外,只有在西元4至5世紀時、政治分裂的中華世界裡地處今天中國西北的三個王國(前秦、後秦、西秦),曾用它作為國名。實際上,秦帝國的繼承者漢帝國,曾經稱當時遙遠的羅馬帝國(及其統治下的地中海—歐洲世界)為大秦2。

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

在政治上,中華秩序的基礎是一個統一的、儒化法家的秦漢專制政體,即威權主義或者極權主義的中國版。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通常被理解為是這樣的獨裁政體:一種不太徹底、前後也不太一律的極權主義版本。它雖然有一些有限的社會政治的多元化、但依舊不是問責和安全的政治;通常依靠一個弱化的拼湊而成的官方意識形態。它的統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群眾動員,以完成國家的目標(但遠不及極權主義的群眾動員來的廣泛而強烈)。威權主義政治往往通過其治理的績效(提供社會秩序和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的成績來尋求合法性。其領袖的個人權力,通常有一些非正式的、定義模糊的、但可大致估測的限制。它往往是由一小群統治者實行集體統治。在政府和軍隊裡,官僚們有一些相對自主的職業生涯和升遷路徑,有一些不透明、不穩定的分權,及對他們權力的制約。威權主義意味著難以預測的恐懼和暴力,以及廣泛的宣傳鼓動;國家控制著經濟和資源,以馴服少數統治菁英之外的所有群體和個人。在人類歷史上,嚴酷的威權主義(harsh authoritarianism)曾出現在軍國主義時代的日本(1930年代~1945年)和毛澤東以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軟性威權主義(soft authoritarianism)廣泛存在於今天的許多非民主國家中2。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ism)通常是指一個強制性的一元化政體,消除了幾乎所有的社會政治多元性和內部競爭。它強力推行某個意識形態,鼓吹一個似乎可及的烏托邦理想,和對人性及社會的某種整體觀念。極權主義政治下的社會和諧,常常是強制的和諧,其社團及個人處於原子化狀態,必須通過大規模群眾動員去強力組織。實行專制獨裁統治的,往往是一個富於魅力、或者有著傳奇神祕力量的個人。獨裁者受到很少的約束,依靠殘暴的武力、廣泛的恐怖、有效的宣傳灌輸、最佳的人身和精神控制技術去統治。極權主義的治理有巨大的不可預測性。國家機器壟斷、控制了幾乎一切經濟活動和資源,用來馴服包括菁英層在內的所有群體和個人。近來的歷史中,極權主義政體表現為義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主義政權、前蘇聯的史達林主義政權,以及毛澤東時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仍然存在於奉行主體思想(주체)即金日成主義的朝鮮3。

或者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直接获得下载链接:

https://anonfiles.com/V0h5l7may2/_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