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第6版)epub,mobi,azw3

亲密关系(第6版)epub,mobi,azw3
亲密关系(第6版)epub,mobi,azw3

亲密关系(第6版)epub,mobi,azw3电子书。本书汲取了社会心理学、沟通研究、家庭研究、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演化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及家政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研究实践和理论建构并重,学术标准与大众兴趣兼备。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生动、启发思考,既通俗易懂,读来轻松愉快,又科学权威,崇尚实证精神。

本书遵循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论述了亲密关系的基础、活动形态、类型、矛盾和修复等内容,读完本书,你将对人际吸引、爱情、婚姻、承诺、友谊、激情、沟通、性爱、依恋、择偶、嫉妒、出轨、家暴等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全新的认识。

书名: 亲密关系(第6版) (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
作者: 罗兰·米勒 (Rowland S. Miller)
格式: AZW3

个人经历的影响

人际关系还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最好的例子就是对人际关系总体取向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attachment styles)。发展心理学家(如Bowlby,1969)很早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照料者(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悉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照料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出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其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孩子的照料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照料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焦急烦躁,有时根本就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照料者是否以及何时会回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最后第三组婴儿的照料者在关照孩子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型(avoidant)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进程。的确如此,孩子依恋类型的差异表现得如此泾渭分明,所以依恋过程成为研究的热点。当儿童面对危险的陌生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Ainsworth et al.,1978)。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

受害者不离开的原因

的确,亲密暴力使得许多人离开了他们的伴侣。一项研究(Campbell et al.,1994)跟踪了被虐待的妇女两年半,发现在研究结束的时候:

43%的人离开了原来的伴侣,要么一个人过(20%),要么建立新的没有虐待的亲密关系(23%);

23%的人继续与她们的伴侣一起生活,但成功地结束了暴力至少已有1年以上;

33%的人仍然处在虐待的亲密关系之中,要么成为受害者(25%),要么既是受害者又是施虐者(8%)

于是,在这个研究样本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女性仍然停留在虐待的伴侣关系之中。要摆脱虐待的亲密关系常常需要毅力和决心,但无论如何,大多数人都会这样做。但是为什么并非所有的受害者都会离开迫害她们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