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民主的危机:一场深谋远虑的革命
21世纪第二个十年,历史学家南希·麦克林发现美国民主陷入危机。工会遭打压、投票权受限、公共教育经费缩减,气候议题停滞,宪政解释右倾。传统二分法失效,激进右翼削弱政府、贬低民众,破坏民主根基。
麦克林追问:这一切如何发生?
2010年,记者简·梅耶尔揭露科克兄弟利用巨额财富影响美国政治。但这场革命的思想源头却鲜为人知。
麦克林在乔治梅森大学的布坎南档案库找到答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布坎南。他创立的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学引入政治,认为政府是问题而非解决方案。布坎南为科氏机构培养人才,提供理论支持,旨在消解多数决的权威。
1956年,布坎南向维吉尼亚大学校长保证,他将用“新思想”对抗政府干预。他的理论认为,政治领域中人们自私逐利,政府无法解决市场失灵。
从此,自由放任主义者发动了一场持久的秘密战争,目标是掏空民主。这场运动看似推崇个人自由,实质上是削弱民主。没有布坎南的思想,这场运动只是一场极右派的妄想。
总结:
美国民主危机源于一场深谋远虑的革命。科克兄弟提供资金,布坎南提供理论,共同目标是削弱政府,限制民主。这场革命利用经济学理论,将政府视为问题,从而限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有三間美國出版社先後拒絕出版《到奴役之路》,很大原因是無法接受本書的大前提。最後由芝加哥大學的法學家艾朗.戴維德(Aaron Director)出面,與芝加哥大學出版社斡旋後,這本書才得以面世。不過《讀者文摘》的某位編輯看出本書大有潛力,認為或許能在他們上百萬訂戶的雜誌當中取得共鳴。確實,它辦到了。「想像一下我多驚訝,」這位內斂的教授談起在紐約演講時,超過三千名聽眾擠滿大講堂,他面前是「一大排麥克風和熱切盼望的人頭湧動」。《週六評論》在一九四五年五月時記載這段故事時寫著:「很少見到經濟類和非虛構的書籍能在短短時間引爆如此熱潮。」[28]
《到奴役之路》吹響了思想戰爭的號角。海耶克提出的論點是「法西斯主義和納粹的興起,並不是對前一階段社會主義浪潮的回應,而是這些浪潮的必然結果」。在他的觀點中,他們顯而易見的共同病徵就是依賴中央政府,而病因就是他們的人民對個人自立的背離。[29]他寫道,痛恨納粹的無數人「努力追求理想,到頭來正走向他們深惡痛嫉的暴政」。[30]
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想要這樣,所以我們就往這個方向去。」不論在哪,都有著「社會主義和自由可以合而為一」的假象,雖然實際上兩者水火不容,人們還是選擇相信這套說法。對此他提出反駁,他認為政府規模的擴張終將侵蝕所有的自由,直奔向極權國家。[31]
如果依賴政府是通往奴役之路,通往救贖的曲徑就是復興古典自由主義,找回海耶克口中「被廢棄的道路」。為了避免走向滅亡,西方世界必須重拾對個人自由的尊崇,尤其是經濟自由。海耶克花了很大的力氣說服讀者:自由市場不單只是高效率推動經濟進步的方法而已。只有當市場價格能夠反映供給與需求,才能讓無數自由的經濟個體,不需要政府強制介入,就能夠協調彼此的行動跟欲望,海耶克將此稱之為「自發性秩序」。若沒有「經濟自由」就不會有長久的「人身和政治的自由」。除此之外,別無選擇:「社會主義就是奴役。」[32]
不出意料,海耶克的書寫進了右翼美國商人的心底,這些人還在試圖平復傷痛,他們因為失去資產階級的傳統特權而感到失落,而且現在被迫要和工會談判,還要遵從新的管制機構訂立的規範和標準。對他們來說,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重整,就是一場非法的「革命」。羅斯福新政「不過就是社會主義教條換了個名稱罷了」,在他們成立美國自由聯盟與新政對抗時,就有人這樣說。[33]
對自己損失感到憤怒的死硬商人,為了對抗新秩序開始設立新機構。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威廉.沃爾克基金會。基金會主席哈羅德.盧諾(Harold Luhnow)正是海耶克的美國金主,他不止出資讓他巡迴全美演講,還補助他在芝加哥大學十年的部分薪資,同樣拿到這筆錢的還有同在芝加哥大學的艾朗.戴維德、紐約大學的奧地利學派領袖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一九四七年夏天,還資助讓法蘭克.奈特和其他美國代表前往瑞士參加研討會。[34]海耶克對於要在哪裡與如何「劃出界線」含糊其詞,即使他說過有必要在計畫經濟與極權主義間作出區隔。他的朋友與智識宿敵凱因斯,認為這就是這本書的核心缺陷;但是,此時海耶克仍認為不需回歸鍍金時期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同樣地,他和其他共同創立學社的學者對被貼上保守派標籤同感憤怒。「我們必須拿出勇氣來創造嶄新的開始」,打造「更好的世界」,《到奴役之路》最後如此總結。[35]
在瑞士會面十天之後,他們組成了一個只有受邀才能加入的跨國人脈網絡,將學者與志趣相投的記者,以及能夠欣賞他們的商人和基金會高層連結在一起。由知識分子帶頭,學會成員們著手扭轉歷史潮流——為確保長久的和平與繁榮,他們要解放全世界的市場,讓市場不受集體行動和政府計畫干擾,因為學會成員都相信只有這樣才能避開危險。
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