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尊严——为什么经济学无法解释现代世界mobi,azw3电子书。本书的核心论点为:是人的观念或修辞(rhetoric)改变了世界,造就了现代世界的繁荣。作者认为,经济繁荣不是由贸易或投资所致。现代世界发源于经济浪潮,但经济并非起因。作者指出,大众有关市场和创新的普遍观念的改变,导致了工业革命,也导致随之而来的现代世界。其结论是,人类之所以实现繁荣,企业家享受到尊严和经济自由或许才是真正原因。
按照作者的话说,西方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进步,“推手乃在于言辞,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市场、商业、企业家的态度、意见和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社会经济的进步幅度。例如,当欧洲人对于商业的态度,从过去“涉足市场者十年内不许录用”的消极认识,转为“尊重商人”的积极认识后,其结果不仅促使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突飞猛进,而且人的权利、社会法治等意识也得到了良性培育。
PS:所谓观念,或者修辞,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人会突然灵光一闪就出现一个新的观念,必然是经过了几代的积累和实践,才产生了新的观念。
书名: 企业家的尊严——为什么经济学无法解释现代世界 (西方现代思想丛书)
作者: [美]迪尔德丽·N. 麦克洛斯基
格式: AZW3
两个世纪前,世界经济尚处今天孟加拉国的水平。在18世纪的美好旧时光里,比起今天的孟加拉国,普通的挪威或日本年轻人更加无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国家结束贫穷,或至少看到脱贫的先兆。1800年的普通人每天只消费3美元,他们对自己的子女、孙辈乃至曾孙辈的期待也不过如此。[1]这个数字是按当今美国的物价来表示,根据生活成本进行了修正,是相当令人震惊的。
相反,如果你生活在今天的一个彻底的企业家社会里,比如日本或法国,可能每天要消费差不多100美元。100美元对比3美元:这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巨大数量级。18世纪以前,日均消费能超过3美元的,只有贵族、主教和极少数的商人。人类的整个历史,包括史前时期,大抵如此。以3美元的消费水平,作为一个地球的常住民,她只能享受到几磅土豆、一点牛奶,偶尔吃上一片肉,或买件羊毛披巾。如果她生活在一个有文化的社会且足够幸运,还能获得一两年的基础教育。她自呱呱落地起,有50%的可能性在30岁以前死去。她或许是个乐天派,在没文化、疾病肆虐、迷信崇拜、阶段性的饥荒以及前景渺茫的情况下也很“开心”。毕竟,她还有家庭、信仰和社区,能替她做每一个决定。但是,她是赤贫的,她作为人类的生活范围极度狭窄。
两百年以后的今天,世界能养活的人口超出了当年的6.5倍。然而,与马尔萨斯悲观地预言人口增长将造成严重问题相反,今天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以及所享受到的商品和服务几乎10倍于18世纪。尽管自1800年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三十多次的衰退,每一次都使经济陷入令人不安的停滞,然而每次经济周期的低谷之后的几年,总会出现穷人收入又创新高的局面。历时非常长的复苏发生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也是非常遥远的往事了。[2]如今全球范围内的饥荒程度处于历史最低点,且在不断下降;识字率则和预期寿命处于历史最高点,且在不断提高;自由远播四方;奴隶制度在消退,包括奴役女性的父权制。
……
第四十五章 企业家时代证明了政治或环保悲观主义的失败
经济学家布莱恩·卡普兰(Bryan Caplan)认为,经济学家与一般人之间存在四点分歧。[1]经济学家说:市场因逐利而自我运转良好;外国人理应和我们在道德上被平等看待;生产是为了消费(而非“就业”);以及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好。普通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他们相信食品市场应被严格监管(即优质面包能获利,而劣质面包被曝光是不够的);保护本国工作岗位,抵制“中国制造”洪水般涌入在道德上是正当的;新建一个橄榄球场“创造就业机会”一定是个好主意;而且天始终在往下塌。
我会补充一个第五点的分歧。普通人并非真的相信自己的工作使他人受益。他认为这只是一份工作。我装模作样去干活,他们装模作样付我工资,仅此而已。所以他相信,只有慈善或志愿工作是在“回馈社会”。相比之下,从酒店的第八层楼看经济的经济学家,则把市场和创新视为无数利他主义(经常在无意中)引擎。我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在做善事。利润,无论是我们自己工作所得还是实业巨子赚到的,都有设计新的做事方法尽力帮助消费者的作用。正如亚当·斯密在1776年的著名陈述:“所以,由于每个人都努力使用他的资本……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我装模作样去工作’)……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我从来没有听说过,那些假装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