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生來受苦的:戰勝恐懼、不安和沮喪,一趟找回幸福、自信與平靜的旅程epub

你不是生來受苦的:戰勝恐懼、不安和沮喪,一趟找回幸福、自信與平靜的旅程

你是否經常感到自己需要生病或不快樂才能獲得關愛?是否總覺得必須追求完美、付出更多努力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滿足?你是否常常妥協、放棄或背叛自己的真實感受?是否總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自己是受害者,難以表達真實想法?是否難以擺脫取悅他人的習慣,總是感到不安、內疚與恐懼?

生命中的苦難與挑戰已經夠多了,別再讓自己成為頭號敵人。許多宗教與信仰認為人生而受苦,甚至認為苦難的人生才有意義,但人生真的必須如此痛苦嗎?我們該如何擺脫這些束縛?

在這本改變人生的書中,布雷克‧D‧鮑爾解釋了憂鬱、成癮、身體疾病和人際關係問題,往往源於我們長期壓抑真實情感、否認人生目標以及活在恐懼之中。身為國際知名的演說家、精神導師及顧問,他結合心理學、中醫、替代醫療、營養學、民俗醫療及正念冥想等領域,幫助許多在正規醫療、精神醫學或宗教中找不到解答的人們,成功擺脫困境,找到內心的平靜。

他分享了自己克服苦難、成癮和逆境的經驗,提供實用且具邏輯性的見解,幫助我們從破壞性的想法、取悅他人的壓力、恐懼與焦慮等情緒中解放出來,重拾幸福、自信與平靜。痛苦的意義在於幫助我們在掙扎中找到力量,完成心靈療癒之旅。無論是負面想法、經濟擔憂、孤獨、內疚或自我懷疑,當你感到痛苦與阻礙時,布雷克‧D‧鮑爾的話語將引導你更好地照顧自己,療癒舊傷,勇敢前進。

書中還包含豐富多元的冥想、呼吸、內在小孩與自我表達練習,透過簡單實用的步驟,學習放慢腳步,與自己建立基於接納、善良、誠實和自我價值的健康關係。書中包含:

33篇心靈處方:分享成長的困惑、克服自我否定、轉換負面情緒、面對自我懷疑與親密關係等生命議題,引導讀者打造解放心靈牢籠的鑰匙,活出真實、自愛、自重且自信的人生。
260則實用問題:針對每一篇主題提問,引導讀者將問題帶入個人情境,創造思考空間,釋放內在情緒與能量。
200則關鍵肯定:充滿作者暖心的鼓舞與自我肯定,以文字力量面對難題,加強健康、正向的思維模式,療癒內心。

布雷克‧D‧鮑爾說:「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完全取決於我們願意讓自己變得多快樂與健康。」閱讀本書,將開啟一段內在旅程,為身心靈打造嶄新健康的能量路徑,讓你成為能治癒自己、照顧自己的人。本書結合心理學、正念、冥想、五行中醫等領域,提供智慧的精神引導,筆調溫暖動人、情感細膩真摯,引領讀者探索思緒並做出改變。書中更選錄釋迦牟尼、達賴喇嘛、老子、尼采、德蕾莎修女等57位精神領袖的至理格言,幫助我們找到內在力量。

自私是健康的

「一個自己有需要,卻先為朋友尋求幫助的人,將會先獲得回應。」

——《塔木德》

如果誠實地面對自己,你會說自己是一個自私,還是無私的人?無論掩飾得多好,每個人其實都是自私的,你對這個說法有什麼想法?你是否接受以下的看法:某些人擁有健康的自私傾向,但大多數的人仍對「自私」抱有相當不健康且有害的想法,讓我們對這個議題產生負面聯想,並拒絕將其視為人性的基本特徵?

如果仔細分析,你最後會發現,我們要不是會好好照顧自己——這其實讓我們有時間與精力去照顧其他人——就是會忽視自己的心理、情緒與身體健康,因而讓自己活在充滿壓力、怨恨且缺少快樂的世界裡。我們的心靈若沒有溢滿這些出於「自私地關心自己深層的感受與需求」所產生的建設性想法、情緒與健康習慣,就會因為經歷多年傷害自我的妥協、壓抑情緒與建立在恐懼上的生活,而變得充滿毒性,無法提供我們任何正向的東西。


不論你在哪裡,請慢慢地深呼吸幾次,讓空氣進入腹部。請感受你的全身,從腳底到頭頂,再延伸至指尖。請讓自己完全放鬆,釋放任何緊繃的感覺。隨著每一次的吸氣敞開身體,創造一個能容納你此刻所有的想法、感受與經驗的空間。請專注於你的身體與呼吸。


大自然其實是透過健康、自私的自我保護形式,讓有機體先找到生存所需物,最終在環境的平衡中蓬勃發展。蘋果樹是一個很棒的例子,如果它沒有「自私地」從地球上汲取健康成長所需的水分與養分,或來自太陽的光線與能量,就無法提供我們呼吸所需的氧氣、美味的蘋果,或是讓我們遮蔽的樹蔭。作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也被塑造成透過相同形式的自利行為,來發展出最好的自己。人類供給自己維持健康、快樂與強大所需的東西時,能讓身體、心靈與大腦發揮最佳功能,而當我們真正照顧好自己時,也能為他人付出更多,這是這項動態的天然附加價值。

讀到健康的自私這個詞組時,你可能會覺得這兩個詞相互矛盾,或是意識到自己承襲於父母或社會的限制性思維,認為自私是負面、糟糕、錯誤、不健康或有罪的。許多讀到這邊的人可能會意識到,自己整個人生都建立在害怕被批評自私的恐懼之上。如果你屬於這一類,花了大部分的時間滿足家人、朋友、伴侶或配偶,總是把自己放在最後一位,你其實還是自私的——你只是學到一種非常不健康且自我毀滅的自私形式,你以為的無私或犧牲,其實根本就是我們為了存活,為了得到想要或自認為需要的東西,而做出的完全自私的行為。

我們常常因為恐懼而下意識保護自己,不願面對最親近之人的批評。因為害怕出於本意的表達、行為所引發的反應與責任,而不斷否認自己真實的感受、願望與需求是很正常的。當我們學會誠實地面對自己與他人,那些習慣受到我們取悅的人,將面臨他們原本被討好行為所掩蓋的憤怒、傷害與不安等情緒;當我們不再安撫他人,開始尊重自己時,也面臨被最愛、最珍視的人拒絕的風險,因為只要他們仍經常妥協、背叛自己,就很難理解我們逐漸成長的自我尊重與價值。他們也許無意批判我們,只是在責怪無法鼓起勇氣珍視自我的自己。

你不是生來受苦的:戰勝恐懼、不安和沮喪,一趟找回幸福、自信與平靜的旅程epub地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