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的是泰北孤軍的故事。
孤軍為何而「孤」?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國共戰爭中落敗,千餘名駐雲南的國民黨軍人與不願受中共統治的本地人,從雲南撤退進入緬甸,自此流落異域。這群人後又遭受緬甸政府武力驅趕,最後勉強棲身於泰北金三角地區,直至一九八〇年代才終於被泰國政府接納為公民。也就是說,期間這三十年,他們沒有政治歸屬,沒有經濟根基,歸鄉無期,孤立無援,一切只能自力更生從頭再來。
他們是如何在陌生險惡的金三角叢林間「借土養命」存活下來?本書作者人類學家黃樹民率領團隊,在該地區一個規模較大的村落美弘村(化名)進行田野調查,為這段奮鬥歷程寫下生存紀事。
眾所周知,金三角是惡名昭彰的毒品原料生產地,美弘村民初期也曾積極投入組織性販毒事業。但在好不容易擁有泰國公民身分後,即努力轉型,摸索發展出一套山地農作模式,專攻熱帶水果產銷,經營成功,物質生活逐漸充裕。但成功背後,他們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否符合永續農業標準?在拚經濟的同時,是否有兼顧生態環境?這是作者第一個關懷。
作者第二個關懷則與他們的精神世界有關。本書描寫的人群,崇奉中華傳統文化,自許為忠實守護者。他們如何於偏遠異地保存及再造其理想(想像)中的儒家道德秩序?作者透過勾勒美弘村的教育、儀式等日常機制,來呈現這類文化複製行動,並穿插村中年輕輩的想法。
現在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上世紀六〇年代開始在金三角建立聚落的雲南武裝流亡者,早已擺脫借土養命的艱辛,轉為落地生根的安居。然而,作者指出,因為權力轉移問題和世代認同差異,衝突和緊張正在村內節節升高。
這次他們能順利渡過難關嗎?微觀的民族誌研究,對巨觀的全球化理論,又能提供什麼反省啟示?作者將在本書末尾提出他的答案。
一個邊境的故事
泰北金三角地區因高山大河交錯,國家行政管理鬆散,邊界不明,容易成為離散人群穿梭往來的通道和暫居的避難空間。周遭國家如中國、緬甸、寮國等發生動亂或內戰時,受波及的災民就沿此通道到泰北避難。一波波的離散人群聚匯在此地,不但添增了多元族群的色彩,也給這些人喘息的生存空間。以雲南華人而言,從一九四九年逃出來的國民黨士兵,文化大革命時逃出來的知青,直到現在的異議分子,都拼湊成這個巨幅圖案的片綴。小陳的故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初次認得小陳,是在二○○五年的夏天。那年七月我初到美弘村,住進黃先生的工廠宿舍時,幫我們煮飯的林阿姨就很興奮地告訴我:「一新中學新來了一位年輕的國文老師小陳,書教得好,又多才多藝,很受學生歡迎,你可以找他聊聊。」我循著林阿姨提供的地址,找到小陳在路邊樓上租的房間,就和他聊了起來。小陳看來很年輕,只有二十多歲的樣子。他的房間布置得很簡樸,但架設了水彩畫的畫架,還有一些放大的照片。看樣子他喜歡藝術方面的創意工作,難怪會受學生歡迎。
小陳告訴我他是江西九江人,父母親都在市區工作,是中小學教師,是家中獨子。他從小成績就很好,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順利考進九江最好的中學。原本他以為可以順利讀完中學,考上好大學,畢業後繼承父母親的教育工作。不過,高三那年,即一九九九年,學校突然發出一個公告,規定學生要繳交一筆課外活動費,理由是很多學生放學後還留在學校,使用各種設備,增加學校開支。小陳認為這個規定不合理,因為並非所有學生下課後都留校,沒有理由將負擔強加在每個學生頭上。為了反對這個規定,他寫了一張大字報貼在學校布告欄,引起很多師生的討論。不過,此時正值中國官方推動行政體制改革,許多地方被解僱員工發起抗議、示威的活動,這張大字報便引起公安機構的注意。小陳的父母從工作管道得知小陳可能因此被捕,所以勸他閃避到外地,躲開這陣風頭。小陳聯絡上他在雲南昆明的初中同學,前往投靠他,那位同學是做翻製盜版光碟生意,因此小陳也開始跟著販賣盜版光碟。他在昆明住了三年,認識了很多做小生意的朋友。從這些朋友中,他得知雲南和老撾、緬甸的邊界都很鬆散,隨便就能跨越,是一個出國的機會。他也聽說泰北有很多華文學校,缺少適任教師。以他的程度,應該很容易在當地找到教職。
於是,小陳仔細蒐集了一些跨境到緬甸的資料,就擬定了一個出國計畫,包括在黑市外匯市場換了些緬幣和泰銖,目的地則是泰國。他從昆明出發,打扮成觀光客的樣子,搭了兩天的公共汽車,到西雙版納的景洪市。在景洪他又打聽到前往緬甸的路途,確定風險不大後,就帶了簡單的行囊繼續往南走。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就一路玩下去,到處拍照,十足像個觀光客。一個星期後,當他看到南洛河時,小陳知道他已經跨過國界,進入緬甸。緬甸東北角這時幾乎是一個無政府地區,所以小陳可以大搖大擺地公開行動。他繼續往南走,朝向泰國的邊界前進。在接近泰國邊界處,他攔下了一輛摩的(用摩托車後座帶客人的交通工具),請摩的帶他到泰國。摩的很快就帶他駛向泰緬邊界的邊防檢查哨。這時小陳掏出一張淺紅色的百元泰銖拿在手上,同時請摩的駕駛減低速度。他一面揮亮手上的百元鈔票,一面向檢查哨的軍人招手。等到他和這位泰軍照面時,小陳將這張紙幣拍到軍人手中。雙方相視一笑,小陳就進入了泰國。其實小陳的故事並不新奇,我在美弘訪問了多位新近從緬甸到泰國的跨境移民,大多都有相同的經驗。
e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