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英語: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是作家兼活動家珍·雅各1961年出版的一本書。該書對20世紀50年代的都市計畫政策進行了批評,認為這種政策應為美國大量城市的鄰里社區的衰落負責。該書反對當時的現代主義教條,並對美國有機的城市活力提出了獨到的讚賞。
雅各布最終將街區質量定義為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採用住宅合作、政治影響力和金融活力的組合以治理和保護自身的功能。「一個成功的街區應該能夠知曉自己的問題,不至於導致問題成堆而積重難返。失敗的街區是一個被問題糾纏,甚至在越積越多的問題面前無可奈何、不知所措的地方。」
基本上,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是一本毋須導讀的「好書」。它的好在於全書從頭到尾都是用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釐清現代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尤其精采的是,本書的立論基礎是奠基在真實的都市生活之上,並且用這些具體生活經驗來對當代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當這些故弄玄虛的「高深學問」被珍.雅各用簡單的白話說破之後,除了讓人拍案叫絕之外,也愈發覺得有必要重新思考都市計畫的本質和重新建構相關的理論和行動策略。
這讓我聯想到孫中山先生從一九二四年起分段講述的《三民主義》。也許是為了作為演講的腳本,原本錯綜複雜的民族、民權和民生問題,甚至當時籠罩歐洲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思潮,他都像說故事般地娓娓道來,而且鞭辟入裡。更重要的是,孫中山在建立民國之後,有感於國家建設的刻不容緩,在新舊勢力紛紛沉迷於權力鬥爭之際,於一九一八年被迫辭去大元帥職務遠赴上海時,著手撰寫《建國方略》的國家建設計畫,內容包括心理思想建設的〈孫文學說〉、物質經濟建設的〈實業計畫〉和社會政治建設的〈民權初步〉等思想、計畫和原則。他試圖為建設自由、進步、民主的現代中國,奠定一個能知能行的理論基礎,堪稱現代中國最早和最重要的規劃者。因為國家的治理和人民的生活是一體的兩面,而這正是規劃之所圖。
下载:《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mobi,azw3》
我之所以要繞這麼大一個圈子從珍.雅各談到孫中山,是想說明一個簡單的概念:那就是不論革命、建設或是規劃(從城市規劃到國家治理),必須時時刻刻以人(民)為本,事事都要從廣大人民的生計、生活和生命出發,而且最後也要回歸到人民的生計、生活和生命。因為不論多麼偉大的規劃願景或是革命宏圖,改造世界的最終目的,無非就是為了改變生活,而規劃和建設正是革命和生活之間不可或缺的橋梁。這對規劃的理論和行動而言,具有深遠的意義。所以說,規劃理論不僅需要淺白易懂,更重要的是必須能夠指引安身立命和具體建設的實際行動,而不是賣弄學問地掉書袋或是故作神祕地說教。那麼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這麼多「規劃大師」的「理論」會昧於事實,甚至與市井小民的生活經驗背道而馳呢?這就是珍.雅各和《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這本書的力量之所在。我把它稱為城市日常生活的「婦人之見」。在這裡,「日常生活」和「婦人之見」並非貶抑之詞,反而是要凸顯小市民和小女子觀點——也就是日常生活裡面「平凡事物的非凡之處」(the extraordinary of the ordinary)——的基進力量,以及反映出許多規劃理論的膚淺和荒謬。
讀完《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之後,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感慨,因為珍.雅各在書中備受推崇的「真知灼見」,對於在臺灣生長的我而言,不僅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我甚至覺得書中嚮往的安全、友善、文明、活潑、有趣的「偉大城市」,其實就是臺北或是其他的臺灣城市。因為熱鬧有趣的街道生活,正是臺灣城市的最好寫照,也是所有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我並不是說臺北的現況已經是人間仙境,而是指它們蘊藏的無限潛力。如果這只是我一個臺北人的見解,那也就罷了。但是在上海出生、香港長大、曾經在臺北住過六年,現居北京的媒體人和城市觀察家陳冠中,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在一本以探討華人城市為主的書中——《移動的邊界:有關三個城市及一些閱讀》(二○○五)——指出臺北是一個被誤讀且被低估的城市。他認為臺北是所有華人城市當中,最適合居住的城市。當然,對許多人而言,臺北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城市,它不夠摩登,也不夠古老;不夠大,也不夠小,甚至還挺髒、挺亂的。前幾年曾經不自量力地想要成為亞太的營運中心,這幾年有了臺北一○一和誠品書店的撐腰,則是興高采烈地幻想自己是最高、最屌的全球城市。好在,根基深厚的老上海這幾年突飛猛進,申辦奧運成功的北京也急起直追,硬是把臺北給比了下去,讓臺北人有機會重新思考臺北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
其實,臺北的好,就在於它的亂:亂得有活力,亂得好生活。陳冠中稱之為「混雜」和「嬉」(hip),也就是夠多元和夠包容,或是借用建築學者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話來說,就是夠普通(generic)。沒錯,這就是臺北的特色:普通到了極點,就成了一種特色!這是所有臺灣城市的共同性格,也是許多華人城市的文化基因。臺北如此,香港、上海、廣州、北京,都是如此。這就是生活城市,能夠讓普通人好好過日子的普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