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螺旋:跨越時空的探索與思辨mobi,azw3电子书下载。公衛學者的思與辨;流行病學家的研與創──陳建仁院士以研究逾三十年的因果螺旋理論,帶領我們探索流行疾病的病因、如何有效管控疫情蔓延,同時剖析日常事件中的前因後果,思辨問題的真相與本質。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其來有自,正確掌握原因,就可以有效控制謬誤產生。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是原因,細細推究之後,會發現是結果;也有些時候,我們認為是結果,經過抽絲剝繭,才知道竟然是原因。
PS:作為一個公共專業知識分子,最重要的品質便是在專業上不扯淡。但這似乎只是正常國家才有的待遇,一旦進入非正常國家,往往會變成專業的事情很扯淡,扯起淡來很專業。比如鐘南山的板藍根還有各種中藥。為什麽本來的專業人士卻一點也不專業呢?無他,政治任務耳。本來我們的政治就是扯淡政治,用以指導專業,必然誕生出扯淡的專業來。
追蹤傳染鏈與精準防疫
由於病毒會存在於已經發病或是潛伏期的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或汙染病毒的環境,如果我們可以落實確診病例的隔離治療、密切接觸者的居家隔離、疫區入境者的居家檢疫、病毒汙染環境的清潔與消毒,就可以有效防制疫情的擴散。為了避免病毒在社區蔓延,必須精準掌握社區傳染的關係鏈,而要釐清傳染因果鏈,就必須進行疫調。
一般疫調會涵蓋兩段潛伏期的期間,第一段潛伏期的疫調,是為了找出確診病例的可能感染來源,在這段時期,確診病例是被傳染到的對象(結果),要追溯的是傳染給他的來源(原因);第二段潛伏期的疫調,是為了找出這名確診病例可能傳染給哪些人(密切接觸者),這段時期確診病例是傳染他人的來源(原因),要追蹤的是被他傳染到的對象(結果)。
疫調的內容包括過去14天的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簡稱TOCC。TOCC資料庫的建置,可以協助防疫單位盡可能找到所有確診者的密切接觸者,及早進行隔離,防止病毒擴散。公共場所、餐廳、機關學校、公司行號的實聯制登錄,都有助於疫調匡列的進行。精準篩檢出確診病例、精準追溯和追蹤密切接觸者、精準落實居家檢疫和居家隔離,就可以有效中斷傳染鏈,防止病毒的大幅度社區擴散。從2020年1月初到2021年12月底,臺灣總計有93721名密切接觸者被居家隔離,當中有7278人(7.7%)在隔離期間被確診,占了本土感染者的一半。如果他們沒有及早被隔離,一定會傳染給社區民眾,致使疫情更加嚴重。
……
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自從COVID-19 在全球肆虐後,媒體最常報導的就是各國每日確診死亡人數,政論節目也不斷評論各國的防疫政策。2022年2月中旬,一位名嘴在節目裡說:「美國是全世界COVID-19確診死亡數最多的國家,共有93萬多人,遠高過英國的16萬、法國的14萬和德國的12萬,高達6~8倍,防疫真的做得太差了!美國政府和人民防疫的努力比起歐洲差很大!」其他名嘴也紛紛點頭同意。
內人鳳蘋剛好聽到這一段,她告訴我:「這個說法,已經掉進『見樹不見林』的謬誤之中。」
確實是如此,我從牛津大學的Our World in Data網站,查看了這四個國家的人口總數,結果是美國三億三千萬、英國六千八百萬、法國六千七百萬、德國八千四百萬。我進一步把死亡數除以人口數,來計算每百萬人口的COVID-19確診死亡率,結果發現美國2800、英國2351、法國2020、德國1442,相差都在兩倍之內。只看到死亡數而沒看到人口數,正是一般人常犯的因果謬誤。
見樹不見林的思考方式,相當於只看到分子,而沒有看到分母,當然容易下錯結論。由於不同國家、地區或團體的人口數可能差異很大,如果只比較健康事件,像是病例數或死亡數的多寡,而忽略了人口數,對於事件的判斷,就無法精準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