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21世紀的亞洲火藥庫與中國稱霸的第一步?南海(South China Sea)
經濟利益、政治考量、戰略意義、人群互動與移動之處
中國野心、美國意志與周邊諸國的利益,硬碰硬的第一條戰線……
本書先從東南亞各國歷史背景的介紹開始,接著闡述國際法、油氣利益、民族主義在南海爭議中的角色,接著分析外交、軍事與最終的解決之道。內容廣博,涵蓋南海問題的全貌,且寫作風格深入淺出、立論公允,是任何想要理解南海問題的讀者的第一選擇。
沉船與真相:從史前到一五○○年
四千年前的航海民族
維克多.帕茲(Victor Paz)倒吸了一口氣。在他面前躺著三塊石板,全部大約是一個人身長。這得費點手腳。他得稍微屏息、控制住興奮之情:既充滿希望、又告訴自己要小心。在他屏息這一刻,雲雀──塔加洛語(Tagalog)叫hinay hinay──在樹林間輕快地掠過,牠們的歌聲在洞口迴盪,預示著考古學上一大發現。洞穴上方巨大的艾勒石灰岩柱(Ille limestone tower)從水稻田中高聳而出,俯瞰著這片寬廣、翠綠的河谷。現在,大家都放下工具、圍靠在他四周。中間那塊石板似乎最容易移動。維克多伸出雙手抓緊它,小心謹慎地扳開它。
石板底下是一根肋骨,雖然已經壓扁,但仍可辨出是人類的骨骸。維克多笑了。不錯呀!挖掘了一季之後,總算有了收穫。一小群人湊上來擠在洞口,位於維克多蹲踞的地方之上方約一公尺。當石板被移到旁邊時,他們看到這具遺骸是經過隆重厚葬的。它的胸口中央有一塊錘石:它是新石器時代工匠的重要工具。它頭頂上方位置擺放一小堆貝殼,雖然原本盛裝貝殼的袋子早已腐爛,貝殼仍然緊密貼在一起。它的兩側各有一個可以盛水的大貝殼。但是後來證明最重要的發現是在胸前的一串點綴著圓錐狀珠子編成的項鍊──用圓錐形的小貝殼所製作的珠寶。
維克多移走另兩塊石板,露出整具骨骸。現在他可以看清楚葬儀是多麼的隆重。大體四周有更多石塊,刻意擺成形狀把它圍起來。頭頂上方,石頭形成一個尖頂,最頂端是一塊優美的鵝卵石。身為菲律賓大學考古研究計劃主任,維克多必須是個專業的懷疑論者。但是他曉得這個發現不僅在科學上重要、在情感上也非常重要。他的前輩──他的恩師──是威廉.索爾海姆(Wilhelm Solheim)。過去數十年,索爾海姆搜遍巴拉望島這片地區,拼湊起一套理論證據,要解釋整個東南亞地區的民族、語言和文化。但是在南中國海四周投下一生精力研究之後,索爾海姆已經時不我與。高齡八十一,索爾海姆的班底慢慢地散去。二○○五年四月艾勒洞穴(Ille Cave)的發現將是他的勛獎。
維克多站起身來,仔細地再瞧瞧骨骸四周的石塊。它們呈現一艘船的形狀,朝向洞穴的蔭影、指向遙遠的來世。優美的石塊象徵船首,而戽斗貝殼是駕著易漏水的獨木舟進入大海的任何人必備的工具。但是即使維克多心理上也沒準備好會有下一個重大發現。圓錐形珠子送到馬尼拉的實驗室做檢查。由於動物從牠們所攝取的營養品和礦物質製作外殼,這些殼片會顯示他們生存及死亡的時間和地點。這些圓錐貝殼被蒐集起來、加工、變成珠寶,置放在葬禮中,已經至少有四千二百年之久。對維克多.帕茲和威廉.索爾海姆而言,這正是他們多年來尋找的證物。這使得他們有機會敲定考古學界爭論不休的一項辯論:現代人類是如何及為何居住在東南亞?他們的發現顯然證明了在艾勒洞穴埋葬死者的人,在四千多年之前已是航海民族。這可以擊倒東南亞文化純然從中國南方擴散的主要論述。帕茲承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了解,但是它已經成為愈來愈無法否認的一項論述。」
石油與天然氣:南海能源藏量的虛與實
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一九九○年八月,東南亞為了「中國回來了」這件事騷動不安。天安門廣場屠殺事件已經過了一年,許多權勢人物覺得也該回頭辦正經事了。國務院總理李鵬是涉及主使屠殺的要角之一,他敲鑼打鼓地展開了為期九天的亞洲地區訪問旅行。他的第二站是新加坡,在客套寒暄、國宴接待等例行公事之後,他在八月十三日舉行了記者會。大部分的發問集中在中、星兩國是否即將恢復外交關係,很少記者注意到李鵬明白、友好地宣布:中國「願暫時擱置南沙主權問題,與東協國家共同開發南沙資源」。註147這可不是信口開河隨便說說的話。這是對鄧小平最早提出的政策首次公開宣示。鄧小平一九七八年十月和日本人談到東海問題、一九八六年和一九八八年與菲律賓領導人私下談話,都提到:「我們這一代人智慧不夠,我們下一代人總比我們聰明,總會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好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此後這句話成了中國處理東海和南海問題的政策之根本。
一九九○年,中國領導人為能源問題傷透腦筋。拜大慶油田之賜,中國石油自給自足了三十個年頭,而今鄧小平改革開放所釋放出來的需求大增,很快就要供不應求。中國需要新的供應來源。一九八七年四月,中國科學家勘查了南海部分地區,旋即快快宣布在婆羅洲外海的曾母暗沙附近有豐富的油氣蘊藏。註148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中國日報》報導,官方估計南沙群島有兩百五十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和一千零五十億桶的石油,而曾母暗沙地區另外還有九百一十億桶石油。註149鄧小平和其他政治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南海會是迫在眉睫的危機的答案。這個主題受到能源界和軍方主要聲音的大肆渲染。解放軍的機關報《解放軍報》在一九八七至一九九○年期間發表一系列文章註150,把保衛國家領土的「神聖」重要性和善用南海資源的務實主張結合起來。註151
這些討論在東南亞並無人聞問。中國太遙遠,而且缺乏工具和專業知識可以開發遠洋資源。當李鵬提議共同開發南沙群島時,被詮釋為空泛的姿態。這種意見是會改變的。鄧小平的政策可不只是擱置歧異。它的完整說法有三個成分:「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其中第一項最重要。它實質上的意思就是:其他任何國家若要在「U形線」內開發海洋資源,必須要承認北京的領土主張,或是直接挑戰北京實質的駐軍。由於沒有人承認中國的主權,李鵬在新加坡的宣告成了目前爭議的根本。
直到那一刻,北京的興趣顯然局限在它於一九七四以及一九八七至八八年所占領的島礁。一九九○年之後,情勢顯示北京的許多利益團體希望在U形線內整個地區執行「主權屬我」的理論。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mpany,簡稱中海油)。但是促使中海油展開第一步的卻是個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