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kindle版mobi,azw3(唐朝在藩镇割据中能够苟延残喘的原因)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mobi,azw3【豆瓣9.1高分推荐!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从史料记载来看,身为宗室大臣的李勉为人清廉中正,史书对其此前任职经历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但对其任职永平军后的情况,却只云:“在镇八年,以旧德清重,不严而理。”而后又提到一句:“东诸侯虽暴骜者,亦宗敬之。”[173]这种关于任职描述的详略差异显然不是史书编纂者有意为之的结果,它其实正反映了李勉担任永平军后施政策略的一个主旨,即维持滑亳镇与河南既有的稳定状况,尤其是与邻镇相安无事的关系。而这,显然也是代宗所愿意看到的。

李灵曜之乱及其影响

对于大历后期的唐廷来说,滑亳镇的权力更迭并不是一件影响当时河南政治格局的大事。河南真正的危机,或者说将对整个河南政治地理版图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是大历十一年(776)汴宋留后李灵曜的叛乱。有关李灵曜叛乱的原委,各书记载略有不同,然以《资治通鉴》及《旧唐书·代宗纪》最为翔实可靠,据《资治通鉴》载:

(大历十一年)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卒。都虞候李灵曜杀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北结田承嗣为援。癸巳,以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后。乙未,以灵曜为濮州刺史,灵曜不受诏。六月,戊午,以灵曜为汴宋留后,遣使宣慰。秋七月,田承嗣遣兵寇滑州,败李勉……(八月,)李灵曜既为留后,益骄慢,悉以其党为管内八州刺史、县令,欲效河北诸镇。甲申,诏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永平节度使李勉、河阳三城使马燧讨之。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皆进兵击灵曜。

我们发现,仅在短短的四个月里,中央对待汴宋的态度就发生了数次戏剧性的变化。

在八月中央征讨李灵曜的军事行动前,围绕李灵曜事件出现了这样几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被李灵曜所杀的濮州刺史孟鉴,他的被杀随后成为整起事件的导火线;一个是李灵曜结援的魏博节度田承嗣;另一个则是永平军节度使李勉。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田承嗣,身为魏博节度的田承嗣是安史叛乱结束后令唐廷最为头痛的叛军降将。一年多前他盗据相卫,致使代宗发河北、河东、河南等诸道兵对其进行讨伐。田氏为人狡黠多谋,虽一度因部将叛惧,遣使归降,但实际并未放弃攻城略地的计划。到大历十一年春天的时候,田氏第二次上表请降,代宗亦一如既往宽赦其罪,令其入朝,但史载“承嗣逗留不至”,似乎仍存观望之姿。果然不久后,田氏再一次找到了出兵骚扰邻镇的绝佳口实,只是这一次其出兵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同属河北的昭义(即相卫),而是河南的汴宋。因为在这年夏天,由于汴宋留后田神玉的去世,当镇内部出现了节帅继任的矛盾。

李灵曜可能因“都虞候”的身份在田神玉死后获得了节帅继任的主动权,但他或许并未赢得当镇所有将领的支持,身为兵马使的濮州刺史孟鉴应当就是其反对者之一。濮州的地理位置在当时的汴宋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紧邻黄河,越过黄河,对岸便是魏博的会府魏州。河上的濮阳津是连接汴宋、魏博二镇的重要据点,自古为津渡之要。因此如同在安史之乱中一样,此时的濮州也是河南藩镇与魏博对峙的前沿阵地。自田承嗣在一年多前挑起战乱,身为讨叛藩镇之一的汴宋镇,在它的支郡濮州应当是安排了为数不少的兵马。而这或许也就成了田神玉死后,孟鉴得以与李灵曜叫板的资本所在。孟鉴身为濮州刺史,其职责理所当然应该是防范和控扼魏博。而李灵曜既然想要除掉孟鉴,拉拢魏博作为其后盾则显然是一个很好的策略,这可能才是所谓“北结田承嗣为援”的实质。而李灵曜应付唐廷的理由也很容易找到,他完全可以向代宗解释,由于孟鉴的强硬,可能导致当时心存观望的田承嗣再一次发动叛乱。这无疑是极具说服力的一个理由,因为唐廷在当时最盼望的就是田承嗣尽早入朝。所以我们看到,在李灵曜杀死孟鉴后,唐廷并没有立即授予其汴宋留后之衔,而首先想到的是授予其濮州刺史之衔。原因就在于唐廷很自然地认为,李灵曜能够代替强硬的孟鉴处理好与田承嗣的关系,而这无疑就是李灵曜向中央所表达的理由。至于以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为汴宋留后,则显然不仅是因为永平军在地域上临近汴宋的原因,更主要的也是考虑到李勉所具有的中央背景。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mobi,azw3》下载:

 

 

支付 ¥5 购买本节后解锁剩余7%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