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mobi,azw3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mobi,azw3电子书下载。研究心理學三十年的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克,將網路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十五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新的詮釋,當科技能以機器人建立親密關係,又透過網路讓朋友圈一下子拉近時,人們彷彿同時成為了社交達人與孤獨患者。要如何享受資訊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能擺脫資訊剝奪的親密感?相信能在閱讀本書後,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我們天天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感情,真正在一起時卻各自滑著手機相對無語。科技給了我們從來沒有過的人際網絡,卻讓每個人更焦慮、更孤單。

书名: 在一起孤獨:科技拉近了彼此距離,卻讓我們害怕親密交流?
作者: 雪莉.特克
格式: AZW3

轉捩點

三十年前,在我初進麻省理工(MIT)研究電腦文化時,世界仍相當純真。孩子跟電子玩具玩井字遊戲,電視遊樂器的飛彈射向大舉入侵的小行星,而「智慧」程式可在一場認真的對弈力拚到底。購買第一批家用電腦的是被稱為「電腦迷」(hobbyist)的那群人。買入或打造早期電腦的人士進行程式設計的試驗,通常是自行創作簡單的遊戲……沒有人知道家用電腦還可以作何利用。在還很年輕的人工智慧領域,聰明人的熱情主要投注於可以辨識簡單形狀和運用方塊的程式;人工智慧科學家則分為兩派,爭辯未來的機器只應具有預先寫入的程式智能,或是智慧能從寫入機器硬體的簡單指令中萌生—一如神經生物學家現在所猜想:智慧和反射性的自我意識,是從人腦相對簡單的構造和活動中冒出來的。

現在我來到這群人工智慧科學家之中,就類似其他人類學家來到陌生土地一般。我才剛在巴黎花了好幾年,研究精神分析的概念如何深入法國的日常生活—人們如何偶然認識和試用這種新語言來思考自我。我會來MIT,是因為我感覺類似的事情已跟隨電腦語言發生。電腦的隱喻:例如「除錯」(debugging)和「程式設計」(programming),已開始被用來思索政治、教育、社交生活,以及自我「精神分析」這個類比的最核心的事情。當我的電腦科學同事都全神貫注於讓電腦做靈巧精妙的事時,我卻有其他顧慮:電腦正怎麼改變身為人類的我們?

我的同事常常反駁我,堅決認為電腦「只是工具」,但我確定那個句子裡的「只」是騙人的,畢竟我們會被我們的工具塑造。而現在,電腦這再一步就要變成心智的機器,正在改變我們、塑造我們。

身為受過精神分析訓練的心理學家,我想要探索我所謂「裝置的內幕史」。挖掘內幕史需要傾聽—而且重點多半不是對方說出口的第一個故事。許多訊息來自被扔在一旁的東西,如訪談「正式」結束後所說的話。為進行研究,我在這些全然陌生的領域採用一種兼具民族誌與個別晤談的研究法。不同於傳統背景的人類學家僅花數百小時單純居住、聽取風土民情,我到電腦科學部門、家用電腦愛好者俱樂部和國中的電腦教室四處埋伏;我問科學家、家用電腦擁有者和孩子們問題,但我的重點是在聆聽他們的談話方式,並觀察他們在使用新「思維機器」時的言行舉止。

……

臉書發生的事,留在臉書上……?

每一天,奧黛莉都會透過一群虛擬人物表達自己。有臉書和義大利Myspace的個人檔案;有虛擬世界、聊天室和一些線上遊戲的分身,身分認同是經由全部的分身與實質的奧黛莉共同協商。當身分以此方式變得多重,人們覺得「完整」不是因為只有一個身分,而是因為自我諸多面向之間的關係能自由流動、毫無阻礙。如果我們可以輕易在自我的諸多面向移動,就能感覺到「自己」。[4]

我曾擔心青少年會覺得這種虛擬的流浪生活疲累或困惑。但我的顧慮並未考量到這點:在線上人生,網站會支持自我。每一個網站都記得你在那裡做過的選擇,你說過關於自己的話,以及你的人際關係史。奧黛莉說很難決定上網要去哪裡,因為無論去哪裡,都意味踏進她在那個地方的自己,而她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消遣和不同的朋友。彼特說的「混合生活」不只是結合實質、具體的生活和一種虛擬的生活,就連十六歲的奧黛莉也有多種虛擬的生活同時運作。

毫無意外地,混合生活裡難免有陷入緊張的時候。奧黛莉說了一個同校男孩的故事,他跟她及她幾個女性朋友都上線玩《魔獸世界》。他們都以分身出現,但每個人都知道群組裡其他玩家在現實生活中的身分。線上的環境讓這個平常靦腆的男生大膽起來,她說,他「變得有侵略性,還會撂狠話。」奧黛莉說,在網路上,她和朋友開始嘲笑他、調戲他,「因為知道他本人的個性,我們會說『你在開玩笑吧?』之類的話。」但女孩們也很煩惱,她們從沒見過朋友這副德性。隔天,當她們在學校看到他,他自己走開,閃得老遠。他無法面對在網路上發生的事。他虛擬的自我改變了他的現實生活,真令人遺憾。奧黛莉稱這種情況為「溢出效應。」她說,這種情況常發生,但「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