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星买房:太空移民计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epub

埃隆·马斯克曾公开宣称,计划在未来二十年内于火星建立一座拥有百万居民的城市。然而,面对这一宏伟构想,诸多专家学者持审慎态度。

当前,地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极端气候频发、网络舆论环境恶化、国际关系紧张。人类对地球现状的忧虑日益加深,探索地外生存空间的需求愈发迫切。尽管“流浪地球”式的设想仍属于科幻范畴,但以马斯克为代表的航天探索者已将火星殖民计划提上日程。

本书作者在初期也曾对太空移民抱有乐观期待。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系列复杂且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火星环境的宜居性评估、人类在太空中的繁衍问题、太空国家的建立与治理等。人类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远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而这些问题本身也可能成为地球上新的冲突根源。

本书深入探讨了以下关键议题:

在太空环境下,女性生理期如何应对?
人类是否能够在太空中繁育后代?
女性在太空殖民地是否仍将承担传统家务劳动?
月球“永昼峰”是否会成为房地产开发热点?
为何宇航员偏爱玉米饼?
地球上的企业是否能够获得太空殖民地的管理权?
太空战争是否会爆发?
如何避免太空领土争端?
外太空是否能够建立民主社会?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的太空拓荒指南。无论您是对火星殖民抱有憧憬,还是对上述问题充满好奇,都将从中获得启发。

请做好准备,我们将共同踏上探索火星的征程。

作者简介 · · · · · ·
凯利·韦纳史密斯是美国寄生虫学会副主席,莱斯大学生物科学系教师,她专注于寄生生物学研究,其成果在《国家地理》《自然》《科学》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除了是一流的生物学家外,她还主持了全美热门科学类播客《科学……大概是》。

查克·韦纳史密斯是漫画家,绘制了知名网络漫画《周六早晨的早餐麦片》。他还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开放边界:移民的科学与伦理》绘制了插图,他的作品曾刊登在《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科学星期五》等杂志上。

他们也是畅销书作家,夫妇合著的《迷人的技术》一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还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年度科普图书。

关于太空的神话

人们对未来那田园诗般的憧憬,似乎总是隐含着一个假设: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不知为何,在美好的星际生活里,人类的缺点将会消融无踪。仿佛人们在那时就会像某类环保主义者所梦想的那样,彻底抛弃酗酒和滥用毒品一类的世俗恶习。然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性从未改变,我不明白这在未来为何会有所不同。

——安迪·威尔,科幻小说作家

有关太空移民那些匪夷所思的构想,常常是支撑整个移民项目继续开展的理由。这些想法通常承诺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或帮助人类逃离地球的险恶环境。由于本书大部分内容都建立在“太空移民并非当务之急”这一观点之上,因此我们在这里将尽力说服你,大部分支持太空移民的论点都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你可能对其中有些观点并不太熟悉,但它们在政府、军事和商业领域都拥有一些坚定的支持者。

关于太空移民的错误观点

观点一:太空将为人类提供新家园,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

人类在多个星球上建立定居点,以便更好地抵御各种灾难的观点不仅颇为普遍,而且从长远的角度看,也是颇具前瞻性的。然而,在短期内,太空移民并不能成为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诸如全球变暖、核战争、人口过剩等灾难的救星。甚至是类似恐龙时代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太空移民都无法派上用场。为什么这么说呢?简而言之,太空的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以至于在地球上发生单一的某种灾难,都不足以让我们离开地球逃向宇宙。即使地球上极端气候频发、核战争爆发,甚至遍地出现丧尸和狼人这样的怪物,它相比火星或其他星球,都还是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地球上生活只需要火源和一根尖利的棍子,而在太空中生存下来,我们则需要依靠一些在地球上都很难制造出来的高科技设备。我们将在本书中详细探讨这些问题,但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如果地球消亡,那么短期内,任何一个外太空定居点都将难以成为人类的新家园。要建立一个庞大的定居点本就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而要让这个定居点达到经济独立的地步,更是需要数百万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相信将太空作为人类未来居住的“备用计划”是合理的,但匆忙行事并不明智。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短暂的窗口期”,必须抓紧时间行动。这种观点认为,从历史上看,“黄金时代”通常不会持续很久,因此我们目前所处的太空旅行时代很可能在我们到达火星之前就会结束。虽然我们无法确定这种历史分析是否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下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并不足以支撑人类在火星上建立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如果我们希望火星在地球灾难发生时成为人类的避难所,那么我们就必须确保地球至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安全的。

观点二:太空移民可以迁移工业和人口来拯救地球环境

这个观点有着许多不同版本,其中许多受到了包括杰夫·贝索斯在内的旋转派太空移民群体(rotating space settlement)的欢迎。其中一个说法是,我们的太阳系内有足够的物质,足以构建可容纳无数太空居民的旋转空间站。表面看来,这确实可行,因为太空中确实存在可被用作建造太空基地的大量物质,但我们需要对此做一个合理的估算。截至2022年,地球上每年新增的人口约为8000万。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减少人口来拯救地球的生态环境,那么我们需要每天都发射并安置22万名志愿者,才能维持当前的人口规模。

与此相关的一个想法是,应该将太空划归为重工业区,让地球恢复成没有污染的伊甸园状态。所有的采矿和制造业都可以转移到太空进行,产生的废弃物则可以被送到太阳系这个巨大的垃圾填埋场中,处理得干干净净。正如杰夫·贝索斯所说,“地球将主要用于居住和轻工业发展”。同样地,如果只从处理污染物质这样宏观概念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想法似乎确实可行,但细节才是决定问题的关键。以导致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之一——水泥为例,我们是否可以在太空中制造它呢?

虽然月球上拥有大部分制造水泥所需的成分,但从技术上来说,要将它们开采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施工设备需要在没有空气且重力较低的环境中运作,同时还需要承受在零下175℃到125℃的极端温度波动。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微小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首先,要找到能在这种温度波动下不会分解的润滑剂几乎是不可能的。其次,机械设备本身也会受到影响。在极端低温的环境下,某些金属可能会像石头一样,尽管非常坚固,但没有弹性、无法弯曲。这就是所谓的“从韧性到脆性的转变”。有人甚至猜测“泰坦尼克号”的钢铁船体就是在撞上冰山前,经历了这种转变,才导致了最终的沉没。因此,当你计划在太空中使用需要频繁撞击坚硬表面的施工设备时,上述问题都不容忽视。

这还仅仅是整个流程中的一个小细节而已,要把所有工厂搬上太空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目前地球每年需要制造超过35亿吨的水泥,我们可以在多长时间内合理解决这些问题,然后满足地球的需求?即使我们能实现这个目标,它与地球制造的水泥相比有什么经济优势吗?另外,顺带一提,每年要向地球空投35亿吨水泥又要遵循什么守则呢?

这些设想中确实存在一些看似可行的元素,比如依靠太空中的太阳能发电,以获得廉价而丰富的能源。然而,这也是一个糟糕的点子。在构建巨型旋转空间站的计划中,太空太阳能发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也是政府和私人太空公司为了推动地球绿化工程筹集资金而经常宣扬的概念。你可能最近读到过一些关于中国的大学、欧洲航天局或者一些新创公司的文章,他们计划在不久的将来推出这项技术。然而,他们也许真不该这么干。

在火星买房epub地址: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