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地理的力量出發:十張關鍵地圖揭示全球趨勢的深層秘密
從波瀾壯闊的地中海到危機四伏的中東,從乾旱肆虐的北非撒哈拉到浩瀚無垠的外太空,地理環境的自然力量始終如一地扮演著塑造國家命運的幕後推手。這股力量無聲卻強大,穿越歷史長河,影響著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軌跡。暢銷書《地理的囚徒》(Prisoners of Geography)的續篇——由《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認證的熱賣佳作——以全新的視角,將這一深刻的洞見帶入未來十年的全球舞台。
十個地區,十張地圖:地理與未來的交響曲
在本書中,作者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精心挑選了十個在未來國際政治中至關重要的地區:澳洲、伊朗、沙烏地阿拉伯、英國、希臘、土耳其、北非撒哈爾地區、衣索比亞、西班牙,以及那令人神往的外太空。這些地區不僅是地圖上的座標,更是全球多極化格局中的關鍵節點。馬歇爾以敏銳的筆鋒,將這些地區置於全球化與去全球化、科技變革、氣候變遷以及新冠疫情等多重變因交織的背景下,揭示它們如何共同推動世界走向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新時代。
例如,伊朗憑藉其宗教影響力在中東地區步步為營,試圖擴張勢力版圖;北非撒哈爾地區因水資源短缺而潛伏著「搶水大戰」的危機;土耳其則懷抱「新鄂圖曼帝國」的復興夢想,試圖重塑區域霸權。這些案例無不彰顯地理環境對政治經濟乃至全球局勢的深遠影響。馬歇爾提醒我們,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地理作為塑造國家命運的根本因素,卻常常被世人忽視。
地理的多重面向:從澳洲到太空的啟示
在這場地理與命運的對話中,澳洲因其位處中美角力的前線而備受矚目,其戰略位置使其成為大國博弈的焦點。而希臘則面臨難民潮與東地中海天然氣資源爭奪的雙重挑戰,地理位置既是其優勢,也是其負擔。與此同時,西班牙作為歐洲南端的門戶,同樣在區域穩定與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馬歇爾以這些實例,勾勒出地理如何成為理解國際局勢的不可或缺視角。
然而,書中最令人震撼的洞見或許在於對外太空的展望。馬歇爾指出,隨著地球大氣層成為未來衝突的新戰場,太空競爭正逐漸浮出水面,成為影響全球政治格局的決定性力量。這不僅是科技的競賽,更是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變遷的關鍵因素。從地面到星空,地理的影響無處不在。
本書的獨特魅力: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交匯.這本續作不僅延續了《地理的囚徒》的深刻洞察,更以三大特色脫穎而出:
十張地圖的啟示:透過十個精心挑選的地區,讀者得以窺見地理如何深刻塑造其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每一張地圖都是一段故事的起點。
歷史與現實的碰撞:書中探索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如何在漫長的歷史中左右全球格局,並將這些洞見延伸至當代國際局勢。
展望未來的指南:在分析當前趨勢的基礎上,馬歇爾進一步探討地理對未來世界的重要性,幫助讀者預見潛在變革並做好準備。
地理,永恆的命運之鑰
提姆·馬歇爾以其一貫的睿智與洞察力,向我們展示了地理環境這股自然力量的持久影響。無論是陸地上的資源爭奪還是太空中的權力競逐,地理始終是解讀世界、預測未來的關鍵線索。這本書不僅是一場知識的盛宴,更是一把啟迪未來的鑰匙,邀請我們重新審視這個由山川、海洋與星空共同編織的世界。
伊朗
「伊斯蘭即政治,除此無他。」
── 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前最高領導人
伊朗人很會製作麵包,形形色色,美味至極;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一款酥酥脆脆、小麥為主的「野蠻大餅麵包」(nan-e barbari),這種麵包會摻入海鹽,上頭撒了芝麻和罌粟籽,在早餐時食用。這種麵包通常做成長條橢圓形狀,有酥脆的外殼,表面有幾條平行線,其外型竟意外地和伊朗的地形樣貌有幾分相似。
伊朗全境主要由兩種地形所組成:第一種是橫亙在其多數國界周圍一圈如外殼般的山脈,第二種則是廣布於境內的鹽漠,沿著這些鹽漠則有近乎平行的低矮山丘。邊境山脈讓伊朗成為一座要塞。要從外部進入伊朗,許多時候會遇到這些陡然豎起的高山地形,因此拒人於千里之外。這些山脈圍起伊朗境內的兩塊荒原,分別是卡維爾鹽漠(Dasht-e Kavir)和盧特沙漠(Dasht-e Lut)。
卡維爾鹽漠被稱為「大鹽漠」(Great Salt Desert)。長約八百公里,寬約三百二十公里,差不多等於荷蘭和比利時的面積總和。我曾驅車駛過其間部分路段,但放眼望去就只有乏善可陳、無甚起伏的灌木林。想在這裡觀光遊玩可不是件聰明事,因為這些鹽層下頭有些是一陷進去就會滅頂的軟泥層 ── 在沙漠中淹死那可真是會笑死人的事。另一座大沙漠聽名字好像比較有趣,但在伊朗盧特沙漠又以「荒涼平原」著稱,那麼你就知道這裡有什麼了。
正因如此,再怎麼好戰的人都不會想要入侵伊朗,尤其是現代那些握有大型專業軍隊的強國更是懂得敬而遠之。但伊朗卻總是佔據西方新聞版面:它是中東主要強國,也是與中東地區恐怖和流血行動緊扣在一起的壓迫性政權;它還是和以色列相持不下、又經常和美國常常一言不合就打算對幹的潛在核武國家。但不論是美國或其他國家,都沒有人膽敢對伊朗出兵。小布希主政的兩千年初,美國一些鷹派催促他出兵攻打伊朗;所幸頭腦清楚的那一派出頭。美國國務卿、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當時的看法是,僅憑空軍難以取勝,接下來一定得派地面部隊,但他接著搬出戰爭的古老原則:「沙漠可戰、上山萬萬不行。」美國和伊朗有過不少交手經驗,而伊朗歷史上充斥著外國軍隊在其山地中大量戰死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