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的革命考古学:在埃及发掘被埋藏的革命和历史mobi,azw3》是台湾八旗文化出版的何伟(彼得·海勒斯)的新作。何伟以他的中国三部曲为国人所熟知,离开中国后的何伟,并没有停下奔波的脚步,后来他到了埃及,开始对处于阿拉伯之春中的这个古老国家的观察与思考。
从二○一一到二○一六年,何伟以《纽约客》特派记者身分,举家迁往开罗,报导自二○一○年末「阿拉伯之春」后,埃及所受的影响以及局势变化。在这五年内,埃及经历了两次总统更换以及军事政变,在他笔下,就像是在为最古老文明记录一段剧烈动盪的片段现代史。
作者採用了三条线索交叉进行的叙述方式,一条线索是因「阿拉伯之春」而起的埃及革命。这是现代埃及经历穆巴拉克下台、穆斯林兄弟上台再下台的故事。但这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表面上民主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它似乎是理解古老埃及和现代埃及之间不断革命和政治变化的循环。在这条线索中,何伟抓住了埃及议会法老厅裡一个擦鞋人的故事――他打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就在法老厅擦鞋了。「纳瑟的时候我就在这裡,沙达特的时候我也在这裡。」而这个擦鞋人也见证了穆巴拉克的失势和穆斯林兄弟会的崛起。他身高约五呎,瘦得像根竹竿,双手已经染成红褐色。他的右眼已经永远睁不开了。
第二条线索是上埃及的考古。摇摆于古文明与新世纪之间的埃及有两种时间:「循环」,指的是寻常人世的岁月递嬗、河水涨退;「永恆」,则代表不变不动、完美圆满的诸神时间;在上述的革命背景之下,他的写作手法以考古巡礼、革命记录为交错穿插。这两种写作内容都以时间的演进为记录刻度,从中带出埃及独有的时间观。
透过埃及独有的两种时间概念,藉此理解埃及古王国时代形成的价值体系如何影响今日埃及人的世界。这样的切入点落实在作者对埃及人的观察:「不知何故,埃及人就是能在自豪的同时感到羞愧,在乐观的同时表现犬儒,在严肃的同时开起玩笑。即便他们正在抱怨强人领袖对这个国家所作的一切,他们还是热爱强人领袖。等到其中一堂以古埃及历史荣光为主题的阿语课结束后,我的笔记本上出现了新的一句话:『埃及已经被人抢了七千年,但她依旧富有。』
第三条线索是生活在开罗的埃及人的故事。包括在富人区收垃圾的萨伊德和同性恋翻译员马努。萨伊德也总是在考古,他从垃圾中找到主人的隐私、秘闻和有价值的物品,从中了解其他国家的人和新世界;而马努的故事折射了伊斯兰社会对性、婚姻、生活的独特看法。他最后逃离了令他窒息的伊斯兰世界,以中东难民身分来到德国,展开了作为同志的新生活。
二○一二年三月,我跨过尼罗河宫殿大桥,穿过解放广场,进入埃及的国会大厦,为的是跟穆斯林兄弟会的国会领袖会面。新国会的会期进行还不到两个月,会议召开的地点则是旧国会大厦。革命之前,这栋建筑物是一系列会议的所在地,最能形容这些会议的词,就叫「橡皮图章」。国会大厦的建筑本身相当宏伟,外部是新古典主义风格,有大理石柱与圆顶,罩着宽广的议事厅。国会议员会在隔壁的法老厅(Pharaonic Hall)休息。在法老厅内,柱子刷上了类似棕榈树的颜色,有如古埃及神庙一般。一尊坐在王座上的荷鲁斯青铜塑像靠着其中一面牆。在荷鲁斯的王座后方,有几块髒兮兮的破布、好几十罐鞋油,以及四双旧鞋。
计划与我会面的国会议员名叫索比意.萨勒赫(Sobhi Saleh),他迟到了。他的助理打电话来,说了课本上的其中一句话──「我们能约晚一点点吗?」我在法老厅等待,看着十来位议员坐在房间四周,低声交谈。有个老人在擦鞋,几个服务生则托着银餐盘,送茶、三明治和香菸。
在房间中的所有人裡,看起来就数擦鞋的老人最自在。对每一位客人,他都按照一套特定的程序走:他把对方的鞋子脱下,套上暂时代用的鞋,接着隐身于荷鲁斯塑像后。顷刻间,他就拿着一块破布或一罐鞋油重新现身。我看着他这样做了几回,开始起了好奇心,于是走过去看神像的后面。他暗藏的用具摆得整整齐齐:破布、鞋油、多的鞋子。
我上前攀谈,擦鞋的男子告诉我,自己名叫里法阿特.穆罕默德.艾哈迈德(Rifaat Mohammed Ahmed),打从一九六四年开始就在法老厅擦鞋了。「纳瑟的时候我就在这裡,沙达特的时候我也在这裡。」他说。他身高约五呎,瘦得像根竹竿,双手已经染成红褐色。他的右眼已经永远睁不开了。讲话时,他身体会前倾,头歪左边,用他那隻好眼眯着看。
「上一届的国会只有八十八个穆斯林兄弟会议员。」里法阿特说。那一届就跟纳瑟执政以来的任一届国会一样,是由国家民主党(NDP)主宰的。国家民主党等于统治了一党专政的国家,只不过让兄弟会与其他若干团体在国会中掌握有限的席次。
《埃及的革命考古学:在埃及发掘被埋藏的革命和历史》epub下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