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kindle版mobi,azw3是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集结19篇文章完成的。这之中,不仅有耳熟能详的三星堆、金沙遗址,也有诸多难得一见的现场见证(如蒲江船棺、江口沉银),还有大量文物出土和遗址留存(如汉阙、龙桥群)。从微观的角度,一一呈现并解读出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陵墓、清代的建筑……这些文物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以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kindle版mobi,azw3有两个有趣的点,一是“知行并用”,作者足迹几乎遍布巴蜀,一方面让人领略到巴蜀历史遗产的丰厚博大,一方面是脚下功夫的真诚,“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一是“透物见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这些文物估计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命运浮沉:壁画墓中,描绘着荆氏家族的迁蜀史;金银器窖藏,淹没了董姓人家避难的流亡之路;钓鱼城遗址,蒙哥折戟,还原金庸《神雕侠侣》大战襄阳城的故事原型;江口沉银遗址,张献忠江底埋藏财富的背后,是一出出悲剧……现场空间和历史时空的交织,身临其境,见证着裹挟历史洪流下细节深处的巴蜀历史。
新津县宝墩村距离成都市区约40公里,与散落在成都平原中成百上千的村落一样,春华秋实,西河与铁溪河分别从村子东北、西南面穿过,汩汩清泉灌溉着这片沃土。要说宝墩村有什么特别之处,一马平川的旷野中,却突兀地耸起一道道高二三米、宽一二十米的土埂子。关于这些土埂子,村里流传着这么个传说:古时一条金龙与一匹天马在天空中嬉戏,霞光万道,祥云飞舞,突然,金龙与天马一头栽到村子里,一时间地动山摇,大地上就横亘着一道道类似“龙脊”的埂子了。
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些土埂子就引起了文物部门的关注。1953年,西南博物院学者徐鹏章来到宝墩村,在土埂子上找到若干汉砖、陶片,推断其为战国—汉代的古城墙。1984年,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又在土埂子上找到了若干汉代砖室墓。两年后,在成都平原另一端的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被发现,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金杖等诸多珍贵文物,令世人得以窥见古蜀文明的荣光。有细心的学者发现,从考古地层来看,三星堆一期文化与二、三、四期文化差别很大,似乎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不过,这个质疑很快就湮没在“一醒惊天下”的喜悦之中了。
两次考古调查并没有给土埂子带来什么改变,在宝墩村,它们往往被开垦成农田、菜地,也有人觉得地势高、风水好,在上面建起了房屋。在此过程中,一些残破的陶片、磨得滑溜溜的石块也被刨出来。1995年秋收后,成都市考古队再次来到宝墩村,在一段叫真武观的土埂子上开挖探沟,结果出土了大量陶片、石斧、石锛、石凿,证实真武观确是人工夯筑成的城墙,不过其年代却比想象中的战国—汉代提前了大约2000年之久——城墙夯筑于4500年前,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山时代。
1996年底,一支由成都市考古队、四川联合大学考古教研室、日本早稻田大学、新津文管所组成的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进驻宝墩,经过数月的调查,认定诸如蚂蟥墩、李埂子、余埂子等土埂子也是城墙遗址,它们围成了一座长1000米、宽6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也是成都平原乃至中国西南最大的史前古城。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段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考古队再次来到宝墩村,寻找到有关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更多线索,游埂子也就成了本次调查的突破口。(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kindle版mobi,azw3-先秦)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kindle版mobi,azw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