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epub,azw3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epub,azw3电子书下载。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

书名: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作者: 张瑞德
格式: AZW3

陆军的训练与教育

1935年,军政部长何应钦前往华北校阅河北、山东、山西各省的部队,其后又视察步、骑、炮、工、辎各兵科学校,以及航空学校、防空学校、电雷学校、宪兵团、教导总队等,结果发现“有一部分的部队和学校,对于军队教育的目的,还没有充分明了。譬如我到各省去检阅时,希望看一看班、排、连的战斗教练,射击演习,以及士兵的战斗动作。但是各部队所给我看的,大半是制式教练和操演大刀、拳术等等。及叫他们演习战斗教练,实施射击演习和班以下的各种小动作,可以说十分之七八都很生疏,甚至有完全不懂的,足见他们官长和士兵平日都疏怱了军队教育之目的。”[1]

抗战前,军队教育仅注重讲堂及操场制式教育,学校教育也是以教程为主,偏重理论,对于连以下的小动作及典范令,一向不甚重视。抗战初期,国军战略即决定以持久抗战为原则,但因战术和战斗技术太差,加以步、炮不协同,陆、空不联络,致使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这种缺失,明显的是由于过去教育没有注意所致。[2]

抗战时期,国军的军事教育与训练,即是在这种基线上开始的。军队以战斗为主,而战斗以获胜为目的,然而如何才可以获胜,则在综合有形、无形上的各种战斗要素,而善加发挥。所谓有形、无形各种战斗要素,原包括编制、装备、训练与运用四项,四者之优劣既分,则敌我的胜负自判。但四者之中,又以训练为基础,因为训练不良,则编制虽佳,必然使用不灵;装备虽良,也难发挥威力;战略、战术运用虽当,而执行者不能符合指挥官的意图,终必影响整个战局。因此研究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实为了解其战力的首要工作。

关于此一问题,近人仅作过初步的研究,[3]所用资料主要为何应钦所著《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一书。本章拟探讨抗战时期陆军的教育与训练,检讨其所面临的困难,并对其成效加以评估。由于篇幅的限制,本章讨论的范围仅限于军官养成教育、召集教育及部队训练,至于精神教育和深造教育均不在讨论之列。

本章所用资料,主要为抗战时期的军方出版品和档案、军界人士的言论和回忆录,并辅以外国档案和回忆录。以上各类史料主要藏于“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

政治的不统一

自国民革命军展开北伐以后,革命势力日增,各军于所到之处,每设立军校,如武汉、长沙、广西,均有分校设立。由于教育计划未能一致,以致造成各分校的程度不齐、各军长官视各分校为其势力范围等弊端。[4]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于1928年公布的《裁兵建国宣传大纲》,对于当时军事教育的不统一,即有以下的描述:

现在兵多如鲫,自立军事教育机关,遍地皆是,所以训练庞杂,自成系统,致中央训练出来的人才,几无插足置身的余地,而一般官兵除开其所隶属的部队而外,几不复知有国家、人民,中央自然是等闲视之了![5]

1928年10月,中央禁止各军自行设立军事学校,但是各军仍依本身历史关系,有的恢复原用的讲武堂、军官传习所名称,有的则改称教导团,继续存在。[6]全国统一后,军队应属中央统辖,但是地域色彩依然浓厚,各军编制不一、装备不同,训练方法也不一致。在编制上,如东北军有东北军的编制,川、滇、黔、桂军也各自有其不划一的编制,即使是在中央直接统辖的军队,也因为历史渊源的不同,而有两三种的编制。这种不统一的现象,对于军队的训练自然造成很大的困难。在训练方法上,战前各地部队,有的采用1930年的操典来作教育、训练的标准,有的采用1935年的操典来作教育、训练的标准,有的甚至对中央颁布的典范令莫名其妙,仍是依赖着一点实战的经验来实施教育训练。又因为过去军官教育机关的不统一,各部队的干部也多自成系统,以如此极不统一的训练教育出来的军队,其不能合乎现代战争的需要是毫无疑问的。

抗战爆发之初,国军在精神上已能统一起来,但是在形势上仍未能做到。军分校之间的制度、经理、教材等问题,还是没有统一,各校学生互存歧视,各部队仍是自行养成干部。[8]自军训部成立后,致力推动教育机构的统一,在中央军校各分校教育的标准化上,颇具成效。自1940年以后,校本部和各分校,不论在教材、教案及实施方法等,均属一致。[9]但是在各地方部队军事教育训练的中央化上,障碍仍多,如军训部对于整训部队,制颁有战时整训部队教育纲领,明白规定军官教育及士兵教育,令饬遵照实施。但是仍有部分部队未能遵照实施;[10]部分部队仍旧纷纷设立教育机构,各行其是。如阎锡山自抗战爆发后,即在山西陆续设立山西军事干部学校、第二战区天才军官学校、民族革命青年军官教导团等教育机构,并自兼校长或团长。[11]各地所设教育机构中,又有被作为派系斗争工具者,如有人即认为1941年白崇禧在兰州设立陆军步兵学校西北分校,乃是为了拉拢“二马”(马步芳和马鸿逵),对抗胡宗南在西北的势力。[12]凡此种种,均有碍事权的统一,造成军事教育系统的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