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epub,azw3电子书。從格勞秀斯到馬克思,以13位思想大家之眼,看近代歐洲帝國與政治思想的歷史全景。《帝國與文明》試圖透過哲學、歷史的雙重視野,循全球政治思想的多重時空軸線,深入探索「帝國與文明」這兩個理念,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激發的理論爭議、現實難題,由跨文化的角度,論述西方文明為軸心的世界秩序以及普遍價值,兼具哲學與歷史縱深。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是2022年由曾國祥、劉佳昊等人合著的書籍。該書探討了帝國與文明的關係,並認為帝國是一種複雜的政治實體,既可以是一種暴力和壓迫的工具,也可以是一種促進文化交流和發展的力量。
該書首先考察了帝國的起源,並指出帝國是一種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政治實體。帝國可以由不同的文化和民族組成,並且可以有不同的統治方式。該書接著考察了帝國與文明的關係,並認為帝國可以促進文化交流和發展。帝國可以將不同的文化和民族聚集在一起,並且可以促進貿易和技術的交流。該書最後探討了帝國的未來,並認為帝國在未來仍然會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實體。帝國可以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但也可能成為一種威脅。
該書是一部重要的著作,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帝國。該書提醒我們,帝國既可以是一種暴力和壓迫的工具,也可以是一種促進文化交流和發展的力量。我們需要仔細考慮帝國的利弊,並且在必要時採取措施限制帝國的負面影響。
书名: 帝國與文明:政治思想的全球轉向
作者: 曾國祥,劉佳昊,梁裕康,賴芸儀,陳禹仲 等
格式: AZW3, EPUB
國家意志:為貿易發起正義戰爭
歐洲大航海時代早期,西班牙與葡萄牙兩國不僅原本就為了亞洲航線的利益,齟齬不合。經西班牙贊助的哥倫布於1942年抵達美洲後,兩國又為了眼中的新大陸,展開一系列爭奪。在教宗亞歷山大六世(Papa Alexander VI, 1431-1503)斡旋之下,簽訂《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 1494)。條約以西非外海的維德角群島(the Cape Verde Islands)為界,將歐洲以外的世界劃為東西兩半。界線以西的美洲歸西班牙,以東則歸給葡萄牙(Williams, 1922: 4-6; Zwalve, 2009: 56-57)。格勞秀斯的《論海洋自由》反對的正是將海洋分屬兩國的作為。他承認國家對海灣(包含gulf與bay)有主權,但不若塞爾登認同「鄰接海域」(mare adiacens,adjacent sea)的主權(Fenn, 1926: 479-480)。
在認同宣稱無主物先到先占原則之前提下,格勞秀斯如何調和自由貿易與國家主權的概念?方法在於他將海洋與陸地劃分開來,只要無法將公海視為無主物,則就沒有無主物先到先占原則應用的空間。格勞秀斯提出海洋之所以無法為任何人所有的理由,在於海洋既非可占有的無主物(res nullius),也不是經某種夥伴關係或是相互同意成為一群特定者所有共有物(res communis),而是無法成為私產的公有物(res publica)(Thornton, 2004: 23-24)(Grotius, 2006: 322-323; 2015: 252-253)。《論海洋自由》引述查士丁尼的《法學階梯》(Institutes) 25第二書第一條第十二項:「陸海空中的所有飛禽走獸魚類,一經任何人捕獲,即按照萬民法(iure gentium),為捕獲人所有。」26(Ziskind, 1973: 542)。易言之,即便人類能經由勞動從海洋中占有漁獲,海洋本身依然不會為任何人所有。
最初羅馬法中「無主物」(res nullius)的概念,為了因應羅馬帝國擴張的需求,發展出「無主地」(terra nullius)的概念(Benton & Straumann, 2010: 2)。如此一來,即便原本同為「共有物」(res communis)陸地已經依據自然法的先到先占原則遭到劃分,就經驗而言無法占有、關乎公共利益的海洋,按照自然法,則保有其公有物的性質(Benton & Straumann, 2010: 27-29)。對於當時國家主權未明的尼德蘭共和國來說,授權尼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以經濟體的形式行使主權(如戰爭權與外交權),為共和國邁向實質獨立的重要環節(Wilson, 2009: 316)。而提出海洋自由論,則是為了進行對其他國家的牽制,尤其是憑藉教宗權威將世界一分為二的葡萄牙與西班牙(Benton & Straumann, 2010: 29)。格勞秀斯使用羅馬法作為國際法論述依據,就能削弱教宗的權威(Benton & Straumann, 2010: 9)。
……
洛克的自由主義?
近半世紀對英格蘭哲學家洛克政治思想的學術發展,常限於歐美政治哲學的一種研究傾向:批判式省思政治哲學傳統範式(reassessing canon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這種批判式省思隱含兩種看似存在悖論的邏輯。其一是對政治哲學傳統範式的批判,其二是批判傳統範式本身,即是一種重新確立傳統範式價值的行為。以洛克政治思想研究而言,近半世紀學術發展的主要對話對象,是在挑戰將洛克視為自由主義傳統早期提倡者的範式。
論者多採脈絡主義政治思想史(contextualist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的方法視野,挑戰此種範式在詮釋洛克時的兩大論述的邏輯問題:時序錯置(anachronism)與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時序錯置論證會有的邏輯問題分別為「因為A是X主義者,故A的論述與個人行為應符合當代所理解的X主義規範」及「A與B同是X主義者,故若A的著作與生卒年早先於B,則B之著述與思想必然受A影響」。一廂情願的論證邏輯則為「因為A是X主義者,故A對特定議題的想法應該符合當代所理解的X主義規範」或「因為A是X主義者,故即使A對特定議題的想法未完全符合當代所理解的X主義規範,詮釋者仍應能在A的論述中得到支持X主義規範的論點α、β……等」。
政治思想史家對這類問題的質疑在於,這幾種邏輯論證皆未能幫助我們有效理解A的著作內容及其意圖。以洛克研究而言,政治思想史的回應多聚焦在試圖瓦解「洛克是自由主義者」的前提。例如重構洛克重要政治哲學著作(如《政府論次講》與《論寬容》)的時效性與歷史局限、考掘洛克本人行為與自由主義的理論預期衝突之處(如洛克本人的宗教信仰、對天主教徒的態度),以及洛克政治思想未能有效回應自由主義理論規範……等。其中本文所關心的,是第三點的論證邏輯:「A的政治思想,未能有效回應或未討論X主義理論所關心的重要議題T,故稱A為X主義者無效。」
本文尤其聚焦於以殖民方式閱讀洛克(the colonial readings of Locke)所發展的論述及其兩種結果。殖民論述的基本結構如下:「重構洛克對北美殖民事務的參與,強調由於洛克參與北美殖民事務,他必然知道北美存在奴隸制問題,卻未有效批判奴隸問題,故(結論A:洛克不是符合當代意義的自由主義者)或(結論B:不應該期待洛克是當代意義的自由主義者,因為當代自由主義對奴隸制的批判,並不是洛克那個時代會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