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mobi,azw3一部東亞交流史的縮影,一個探索世界的故事。一個生於十六到十八世紀之間的朝鮮人,他腦海中的「世界」是甚麼樣子?要徒步多遠,才能離開朝鮮?越過邊境,直至盡頭,是北極或南極嗎?
明清時期,「朝鮮使節團」按例連年組織三百人左右的盛大隊伍,浩浩蕩蕩地出使中國。這趟行程長達一千兩百公里,使節團沿著鴨綠江,要走四十天至六十天不等,才能穿過山海關,來到北京。
朝鮮使臣在北京有固定的居所,也就是接待外國使節的會同館,因為就在玉河橋旁,俗稱玉河館。在明代,朝鮮貢使停留四十日,然後踏上歸途。相形之下,清代較為寬鬆,使節團可以停留兩個月,間或有超過的例子。從朝鮮人的世界地圖,談至朝鮮使節團,實是因為使節團的成員值得一提,其中不乏朝鮮思想界的著名文人,他們來回往復中朝之間,形塑朝鮮的世界觀。
下载:《從漢城到燕京──朝鮮使者眼中的東亞世界mobi,azw3》
朝鮮素稱禮儀之邦,自號「小中華」,也就是最像中華的外邦人。為了凸顯自身的文化高雅,朝鮮官方揀選頗具威望的高官,以及擅長漢文詩賦的文臣,擔任使節團的要職。他們穿著明朝樣式的服裝,走在前往中國的道路上,處處彰顯漢學素養,體現東國有人的尊嚴。朝鮮自一三九二年開國後,仿效明朝制度,科舉同樣使用儒學經典,是一個處處復刻明朝的國度。理解這一層,才能想見朝鮮使臣履及中國土地的喜悅與振奮;這不僅是政治上的宗主國,更是文化母國,前往中國的使行不惟是政治任務,更像是朝聖問道的實踐。
這種情況在清代突遭巨變,代明朝而起的清朝不是漢人政權,而是源自東北,被朝鮮視為夷狄的「女真人」。如正文幾章所示,清朝代替明朝興起是對朝鮮最嚴重的打擊,他們一方面咀嚼明朝滅亡的悲傷,另一方面思索何去何從。小中華如何自處世界,是數個世代朝鮮讀書人的疑惑。從今人的角度觀之,理解清朝的關鍵詞絕非「夷狄」,事實上這是一個疆土遠邁前朝,歷久綿長的偉大時代。然而,對於這些身著「大明衣冠」的朝鮮人而言,「清國是胡虜夷狄」的觀念根深蒂固,牢不可破。他們認為中華文化已亡,指責清代的漢人不思念明朝。於是朝鮮使者在中國的旅程,像是尋訪明朝的過往,他們憑弔逝去的文化母國,即使政治上服膺清國,內心卻未曾退讓一步。
中國見聞
明、清時期的中國是怎麼樣的時代?這是複雜的問題,朝鮮使臣在中國的見聞像是一條線索,提供與眾不同的答案。前往中國是此生難得的際遇,因此不少跟隨使節團進京的讀書人,將所見所聞寫下,這可能是一份日記,也可能是提交官方的報告書。按照慣例,使節團中的「書狀官」返抵朝鮮後,需要向朝鮮國王提交見聞,這像是官方差旅的核銷報告,內容是最新的中國觀察,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朝鮮宮廷,知悉世界變遷的消息。
相較於呈交官方的報告書,性質私密的日記更引人注目。日記像是封藏心底的悄悄話,只能跟自己說。根據現有的研究可知,寫作日記的動機,部分是為了回國後出版一本最權威的「中國觀察」,因為得以前往中國的終究是少數,光榮返鄉的人才有話語權。無緣一睹中國的朝鮮人才是多數,他們透過閱讀前人的筆記、日記、報告書,在朝鮮體驗中國。由此觀之,朝鮮使節團實扮演吃重的角色,他們不僅僅是政治使者,更是中國觀察團、中華文化的傳譯員,他們與朝鮮國內的讀者共享眼前的中國。
深入朝鮮使者的日記,是理解朝鮮世界觀的第一步。我們必須反覆切換中國、朝鮮的視角,在交錯變換的過程中捕捉朝鮮讀書人的思想狀態。觀看中國地圖的方法,是以朝鮮為中心,畫一個同心圓,層遞推展,含括全局。因此,閱讀中國,就是理解朝鮮,而朝鮮使臣的中國之旅是完美的機遇,提供所有必備的素材:文化認同、歷史知識,以及大時代的衝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