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扎根:德国教育的公民思辨课”是一系列的图书,为的是普及公民教育,内容大多涉及一些公民社会的基本常识,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宗教等。大概是因为德国曾有过的历史,这种读本写得非常扎实有力透彻。的确是进行公民教育的最好媒介。
反观我们中国的公民教育——如果有的话——翻来覆去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好像一个人生来就是为这三样东西而活着一样。离开了它们就无以为生了。中国人忠君爱国了几千年,却没有一次为爱自己而提出的教育。一个连自己连具体的人都不爱的人,即使满口的空话套话大道理,也无法解决人生而为人的问题。
当过体制的悲哀。
在这裡公民最大,但要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们又该用什麽方式来关心政治?政治人物可以说谎吗?良心要多少才不算太多? 政治人物说谎参选,选后违背承诺;为了把政治对手逼进死角,不择手段损害对方的名誉和人们对他的信任;一些议员无视荒谬的协议条例,在党团门口就把良知交了出去;某些不肖公司付钱给当地政客,以换取政府标案…… 最可怕的是,我们似乎已对此习以为常。
沒有人可以獨自生活,在共同生活中也不存在一種永久和平:人會彼此爭吵,甚至武力相向。當然,如果在共同生活中,找到一種協調的方式,不僅使得人與人之間不至於陷入永恆的衝突,還可能基於某種理想的設定,增進彼此的利益,產生一種良性的互惠,增進整體共同的善,讓「公共性最大化」。無論如何,共同生活中,我們必須要去設定一個共同努力的目標。然而,政治中所有利益的角力不見得是以公共化為主,反而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企圖將公共利益變成私人利益,因此,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反省有其必要性。我們政治制度的反省有兩種,一種是效益性的反省,另外一種是從價值面的反省。因為政治制度容易淪為官僚化,看起來具有某種程度的效益,卻也容易陷入「依法行政」而導致「惡法亦法」,讓保護人民的法律僵化在形式主義的思維當中,也因此,當政治制度無法被反省,無法回到原初設計的價值設想當中,就容易陷入一種政治危機。
當我們問:政治是什麼?同樣也在問我們要什麼樣的政治?政治是否只是少數政治人物在媒體上讓人厭煩的喧囂?當我們具有一種判讀能力,還是可以在這些喧囂中辨識出真假與良善之所在。而最讓人擔心的是人們對政治的冷漠,乃至於進入到「去政治化」的狀態之中,因為去政治化的語言,就是一種用來鞏固保守勢力的政治化的修辭,進一步地讓政治孤立轉換成個人存在感的孤單,讓不談政治變成一種清高的道德姿態,當政治用更加複雜的語言試圖讓你覺得不用、也不需要知道政治人物在做什麼的時候,這就是我們應該要警覺的時候,因為政治之惡可能在我們的冷漠與無感當中發生。
〈政治篇〉從公民權到聯邦制的介紹,從政黨政治、權力分立到法案通過,以及各種不同的政治理論從左右光譜到各種主義如資本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代表的不同含義,乃至於稅收與分配的問題,到尖銳的金錢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擁有公權力者的利益迴避原則,以及媒體作為第四權如何監督這些擁有權力的人。從關心自己的國內政治到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日內瓦公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冷戰、 歐洲共同體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國際刑事法院等這些不同組織的介紹,說明一種政治教育的廣度,提供我們理解,作者想要傳遞什麼樣的政治思考給下一代。
歐洲極右派的出現,甚至新納粹的發生,以及來自於恐怖主義的威脅,德國人是否應該堅持哪一種國家主權的辯解,而對於難民、移民置之不理?還是去理解排外情緒如何被操作以及某種冷靜理性思考的必要?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給未來的政治人物參考,也提供現在的政治人物機會去反思從政的目的,如果不是競逐利益的話,提醒他們原初對公共性嚮往的從政初衷。
《向下扎根!德國教育的公民思辨課2》(繁体)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