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性別:壓迫與解放,暗潮洶湧的時代博弈mobi,azw3

性與性別:壓迫與解放,暗潮洶湧的時代博弈

性與性別:壓迫與解放,暗潮洶湧的時代博弈mobi,azw3。在父權秩序看似開始被動搖的多元世代,性與性別成為沒有硝煙的時代戰場。MeToo運動掀起對權力結構的挑戰與反思,性少數開啟在文化與政治場域的去污名化……弱勢群體似乎捕捉到當代思潮,在與舊有結構「奪權」路上急流勇進。但身體支配權仍是恆常的社會矛盾,性侵控訴亦落入「取消文化」之多方指責,性別再定義、流動化引發的衝突令性少數維權舉步維艱。當代對性/別議題的討論,如何在進步思潮的基調之下尋找突破點?

身體與生育被政治化、氣質與符號被污名化,權利與形象之演變反應觀念的原地踏步;「兩性」衝突愈演愈烈、性/別討論缺乏反思,理論與行動之衍化映現平權的時代侷限。本書整理15篇圍繞性與性別的文章,探索壓迫如何埋伏於解放之路中若隐若现,解構當代性/別討論的進步迷思。

PS:在中国的所谓女权运动,据我看,大部分都是阶级斗争式的“翻身作主人”,她们认为男人享受够了,该女人享受了。他们何曾注意性别平等呢?

從名媛到病媛:女性身體與符號在流量經濟中的錯配
作者 侯奇江|2021-10-08

【作者按】:中國大陸互聯網上近兩個月有兩個和女性有關的熱詞,一個是佛媛,一個是病媛,專指兩種網紅女性,前者被定義為禮佛的名媛,後者被定義為穿著病人服也還是妝容精緻的女性。兩者的共通點都是被認為在不合宜的場合有不合宜的裝扮。

9月中下旬,工人日報《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央視網評《佛媛:Ω是慾壑難填》,新京報沸騰評論文章《「佛媛」的「僧服」底下,爬滿了炫富帶貨的「蝨子」|沸騰》等一系列的評論文章,開始圍剿「佛媛」。此後,《健康時報》一篇《「佛媛」之後再現「病媛」:「生病」不忘化粧》,更是把「病媛」推向了輿論浪尖。宣傳機器發動,以上官方媒體的評論內容隨後被各大媒體轉載,不同的媒體矩陣甚至以視頻、解說的方式層層傳遞。在打擊網絡平台上虛假營銷賬號亂象的輿論氛圍下,主流文化批評的刀尖直指女性。

隨後社交媒體上出現了數位當事人的澄清。健康時報刊文配圖中的當事人,用@張吉晶-cat賬號在社交媒體上發帖維權,她表示,照片僅是個人生活,並未帶貨,已經請律師介入;另一位當事人稱拍照僅僅是記錄治療過程,沒有想到圖片被盜用,並且因此遭到網暴。微博賬號為「零十二畫生」賬號的女性則被誣陷稱「佛媛」。照片裏的場景實際為其住的燕方歸客棧,她覺得酒店的院落好看,所以拍照在小紅書上分享,卻被營銷號盜圖,構陷成在寺廟炫耀。在這幾個當事人身上,病媛沒有帶貨,佛媛甚至也不在寺院,而盜用其照片的營銷操手卻隱身匿形於激烈交鋒的輿論中,到底是誰盜取了她們的照片,卻無人問津。

在整治網絡環境的大勢之下,抵制庸俗的「網紅」文化成為主流聲音。原本是監管對商業社交平台虛假違規網絡賬號的打擊,卻延伸成為網絡上對女性看似不合時宜地分享精緻粧容和打扮的批評。被盜用照片的女性用戶原本也是不良營銷手段的受害者,但在整治互聯網亂象之下,「病媛」「佛媛」等詞彙的生產,卻轉移矛盾焦點,將女性置於新的話語壓迫中。這並不是個別記者不遵守基本的新聞倫理核查事實再做報導的偶然失誤,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整治政策不慎外溢的誤傷效果。長期以來,媒體、輿論與網絡消費文化通過製造新的矛盾來重申性別秩序,女性的網絡性別身份成為長期討論的輿論焦點,新經濟下的女性勞動者的生存矛盾愈發尖鋭。

網絡消費主義的興起和信息社會的轉型,迫切地要求人們重新對兩性關係重新加以審視。分析病媛佛媛背後積累的厭女社會情緒,拆解大眾網絡消費文化對「媛」的話語再造,我們會看到粉紅經濟中女性從事網絡市場營銷、以帶貨為謀生手段的職業困境。在文化身份上,網紅成為一種被排擠的性別身份政治,常常困囿於嚴苛的道德枷鎖。病媛佛媛的文化現象,表面是對女性的批評和污名,本質上更是是男權的重構,是父權社會在經濟轉型中嘗試鞏固男性特權、愈發極化的性別不公、調整鬆動的社會權力關係的努力。

……

為了活下去,中國LGBTQ組織改名、商業化、接軌主流價值觀

特約撰稿人 二兩|2021-11-08

當男友被公安部門叫去喝茶的通知突然降臨,阿義會有一兩分鐘感到無法呼吸。這種情形在今年以來愈發頻繁。他們是一對同志情侶,在中國公益領域從業十幾年,其中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LGBTQ權益上。

同在這一領域的阿石也覺得壓力變得貼身。最近一次,他被當地派出所直接傳喚做了筆錄。這不同於以往非正式場景下的會面溝通。阿石被問及許多涉及個人的問題,比如家人是否知道他的工作,自己有沒有想過給家人帶來的影響。「他們知道怎麼給你帶來直接壓力。我們有些夥伴就有在老家被找,甚至被直接聯繫父母。」

2013年前後,阿義和阿石都從中國北方回到南方,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不再感受連快遞敲門都會恐懼的情緒。他們一度覺得所在的這個南方城市寬鬆、友好;但慢慢的,會面地點逐漸向他們的住所靠近,比如樓下一個好吃的餐館裏。面談也愈發頻繁,從不定期到定期,從幾個月到每週。對方傳遞出來的信息也越來越明顯和直接:別人都很安靜,你們不要再有任何行動。

一位LGBTQ組織的負責人告訴端傳媒,被相關部門請去喝茶已成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現在是一種日常監控,而不只是個別事件的管理。」

另一個組織的負責人也表示:「以前這些事兒你說得清楚是怎麼發生的,大概可以分析出來是誰找我們、目的是什麼。現在你搞不清楚,有時候甚至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誰想找你、為什麼找你。但這個事就這麼發生了。你只知道沒完沒了。」

性與性別:壓迫與解放,暗潮洶湧的時代博弈mobi,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