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国1937-1952:流转的胜利与悲剧,近代新中国的内爆与崛起mobi,azw3

战火中国
战火中国

战火中国1937-1952:流转的胜利与悲剧,近代新中国的内爆与崛起mobi,azw3引用齐、陈两人的生命书写,正是用这些小故事为大历史凭添细节与血肉,既宏观又微观,既公众又个人,既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增加过往难得听闻的平民声音,强化了本书的论点与感染力。不仅书写战争中的战争挑战当代人的记忆,还重新把战争作为政治媒介论述。如此一来,他敏锐地恢复了中国在二战最重要的余留,并非反法西斯战争,而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说法。

《战火中国》精彩地呈现了中国在摧毁与蜕变之途的重要十五年。无论对现代中国的所知多少,本书都会是对全球军事史感兴趣的读者必读经典之作。

一九二八年七月六日,蒋介石主持孙逸仙祭祀大典。孙逸仙的遗体当时暂厝在北京市郊西山碧云寺一具苏联捐赠的水晶棺内。此时,蒋介石胸中必然已认定坚持完成孙的遗愿是正确的。身边簇拥著国民党高阶将领和官员,包括想要依附国民党军队的地方军头,蒋介石对孙逸仙祭告:「三年之间,本党基础濒于危亡者,先后五次,革命势力,几次覆败者,凡十五次」,但最终他们仍然完成了他的心愿。蒋介石当时泣不成声,哀痛到要人搀扶的程度。

蒋介石成为中国命运所繫,是孙逸仙留给追随同志神圣任务的救星——就算别人不这麽想,至少他以此自许。看蒋介石登上高位的经过,可以对他有更深的了解。他是革命分子,不满在华外国势力,也讨厌地方仕绅的专横跋扈,连代表些许进步的新式学校设立也要反对。对蒋介石而言,中国要进入现代国家的转变和他的自我转变是一体两面:两者都需要自我警惕、奋力进取、坚定果决、尽心研究和牺牲奉献。

蒋介石并不排拒中国传统遗绪,实际上他受到中国历史中描绘的英雄形象和儒家思想影响,在其中体认出殉道、忠诚、责任、牺牲和与人交往的道理。在与陈其美和戴季陶相交中,他严守著这些要求。在他所认知的道德规范裡,有一部分认为一个领袖的道德在于能识才任用、尊重有才能之人。孙逸仙就是以尊重待他。而汪精卫在质疑蒋介石的忠诚、信实和能力并撤去他的指挥职务时,可能对这麽做伤害蒋介石多重一无所知。

蒋介石经常穿著军装出现在公众面前,最为大家熟知的形象就是像拿破崙一样坐在马上。他虽然愿意承受巨大风险,行事却谨慎、讳莫如深。他只信任少数人,而且在之后的发展中,能信任的人不可避免地会更少。蒋介石分析事情总是小心翼翼——他常把这些分析写进日记裡——评估各种力量的影响,然后,就像在驱逐汪精卫这件事情上所做的一样,当他认为时机成熟就骤然出手,做出关键一击。

北伐的胜利结束不表示辛亥革命以来激发的结构性问题就得以解决。实际上,反而增加了一堆新问题。必须设法遣散或击溃大量涌现的部队;国民党内部严重分裂;共产党在国民党对他们施以白色恐怖镇压后,在不同城市部署整装,发起暴动。北伐期间国民党对共党分子所施予的恐怖清洗造成数以千计人死亡,埋下难以磨灭的仇恨与深结难解的猜疑,而当外来威胁在边境隐伏伺机时,也同时需要好好打造、建立与外国的新关係。对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而言,问题不过才开始涌现。

《戰火中國1937-1952:流轉的勝利與悲劇,近代新中國的內爆與崛起》(台版,繁体)下载地址:

 

支付 ¥20 购买本节后解锁剩余9%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