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人的画像(纠正我们对日本和日本文化的“偏见”,是了解日本及日本人的精彩读物) (索恩系列) mobi,azw3是李长声先生最新的文章集锦,从各个角度呈现日本文化。作者以随笔的形式深剖了日本从文学到社会、从艺术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录的26篇文章以不同的篇幅和主题描绘了日本的人文掌故、饮食男女、风俗世相、政治革新、地理风貌、历史怀古,既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又记录了自己的思考。在内容上,观察深刻、论点精辟,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在表达风格上,随性冲淡,幽默诙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既不乏严肃性又没有学院气,是一本带领我们领略日本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通俗轻松读物。
作者对日本人的性格有很多发现,例如日本人避免竞争,害怕竞争失败所带来的耻辱,这样的现象在现在可以看到。又认为日本真正强在失败之后换一个方向倾注努力。日本人确实有个特点,也就是转向。比如战败投降了,麦克阿瑟走下飞机,他很担心日本人打游击,到处抗议,结果日本人几乎一点儿没反抗。当然也有人说崇拜天皇,天皇投降,大家就投降。当时企图顽抗到底的,就是那些自以为最忠于天皇的军人。实际上,日本人并不那么听天皇的话。例如当今的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带头喊天皇万岁,但天皇不参拜靖国神社,他却去参拜。我认为,日本与中国有三大差别,一是地理的岛国与大陆,二是历史的万世一系与改朝换代,三是单一民族与多民族。当然,日本其实并不是单一民族,但形成了这种文化意识与心理定式。中国经常被入主中原,抵抗就会出民族英雄,很讲究气节,所以电视剧也特别爱抓叛徒,除之而后快。日本人不大有气节的观念,不大把转向当回事。我们的影视剧演日本鬼子,动不动切腹自杀,这是夸张了日本人的坚强。他们害怕当俘虏,是被军队洗了脑。如果都那么坚强,八路军中的那些日本兵都哪儿来的。前些日子看过一个NHK播映的那种档案片,美军(盟军)分析日本兵俘虏的特性,例如他们被教育,活捉之前自杀,但没有教育他们万一被活捉了之后的做法,结果一旦当俘虏就不知怎么办了。再是优待他们,他们被“义理”感动就痛痛快快地转向了。
下载:日本人的画像(纠正我们对日本和日本文化的“偏见”,是了解日本及日本人的精彩读物) (索恩系列) mobi,azw3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有一个出版社的社长,在车上听了天皇的投降诏书(其实叫投降诏书不准确,那是天皇对国民发出的诏书,并没有说我们“败北”了,而是说“收拾时局”,发动战争、结束战争由天皇操纵自如),一边痛哭流涕,一边想应该出一本“学英语手册”。匆匆忙忙找了两个人编写,只有几十页,美国占领日本不到三个月就上市,立刻畅销,印了三百多万册。当时日本物资匮乏,纸张限量供应,如果有纸的话,可能日本人手一册。
所谓耻,就是说,对于日本人来说,可怕的不是上帝,不是宗教的戒律,而是世人的眼光,是人言可畏。所以,尽可能抑制自发的行动,自我防御,以免蒙羞,丢面子。不是以正确与否决定自己的行动,而是取决于别人怎么看。罪在自己心中,是绝对的,而耻则要以与他人的关系性为前提。
认识日本及其人以及文化,好些中国人至今犹看重美国人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它确是经典,但毕竟过去五六十年,出版时当今首相安倍晋三还没出生呢。从《菊与刀》这个书名,没读过的人也可以从中文汉字的相对,想当然地大谈日本人的二重性,或者两面性。关于日本人的两面性,唐人早已指出过,例如包佶写诗送阿倍仲麻吕(晁衡)回国,说“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还很“野”的时候就跨越地学会了中国的“礼”,而那种“木性”现今也常被在日本给他们打工的中国人笑话。
《菊与刀》问世十年前,周作人写道:“近几年来我心中老是怀着一个大的疑情,即是关于日本民族的矛盾现象的,至今还不能得到解答。日本人最爱美,这在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的形式上都可看出,不知道为什么在对中国的行动显得那么不怕丑。日本人又是很巧的,工艺美术都可作证,行动上却又那么拙,日本人喜洁净,到处澡堂为别国所无,但行动上又是那么脏,有时候卑劣得叫人恶心,这真是天下的大奇事,差不多可以说是奇迹。”
下载:日本人的画像(纠正我们对日本和日本文化的“偏见”,是了解日本及日本人的精彩读物) (索恩系列) mobi,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