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文学史mobi,azw3

《日本近代文学史》是日本近现代著名评论家、学者高须芳次郎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作者以直接参与当时文坛活动的鲜活感受和大量的第壹手材料,生动而系统地论述了日本近代(明治、大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对日本传统文学的近代转型,新文学因素的发生与增长,新文学思潮和运动的展开,近代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翻译文学、文学理论各文类的新倾向和重要作家都做出了富于见地的评述。著作饱含历史见证的激情,同时,文学演进与社会文化互动、学术视野开阔、评价精准确切、文字表达流畅,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有可读性的文学史著作。

欧化运动和思想界的新形势

政治小说流行的时代渐渐过去,新文学产生的时代到来。所谓“新文学”的含义,是指摆脱过去的芜杂、浅薄倾向,以艺术性本质为基础的新出现的小说、戏剧、诗歌、翻译、评论等文类。其起点是当时毕业于东京大学文科的新人坪内逍遥在明治18年4月发表《小说神髓》,提出文学的含义、创作原理等新理论,随后出版了作为范本的小说《当代书生气质》。从此开始出现了富有意义的文学曙光。

在论及“文学新时代”之前,先谈谈当时的社会动态及思潮。坪内逍遥在出版《小说神髓》和《当代书生气质》的前后,剧烈的欧化风潮风靡全国,特别是席卷了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当时,对应于现在所说的“改造”一词,提倡“改良”,对应“文化”一词,倡导“文明开化”,对应妇女解放讲究“男女同权”。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是多么努力锐意把新日本的文化,摆在欧美同等的水平上。以明治16年所建鹿鸣馆为中心,由伊藤、井上提倡,在上流社会中举办化妆舞会、舞会、音乐、骨牌游戏等,狂热倡导欧化衣食住,结果终于出现“人种改良说”。总之,不用说这些都陷入了肤浅的欧化弊端。另一方面,“改良”的呼声高涨,认为道德、戏剧、讲谈、歌舞、音乐、美术、小说、歌唱都应当全部改革,不断论及男女同权、交际等问题,女子的教育突然受到重视。或好或坏,给现实社会增加新的生气、新的色彩,无疑其基调大都是欧化倾向。

总之,欧化运动被不断地引向极端。因为这不是冷静地比较、研究东西方文化各自长处的欧化运动。由于没有扬我之长、取彼之美的那份从容,流于极端就是当然的趋势了。当时有人把头发烫成西洋式卷发,有人恨不能把眼睛染成蓝色。更有甚者,没有任何理由地希望脱离日本国籍,归化英国,也有主张废除日语,最好全部使用英语之辈。福泽谕吉主持的《时事新报》热中于日本改造事业,屡屡在报上刊出大胆的欧化论。倡导日本人种改良,劝说在日本人中加入西洋人血脉,也是出自《时事新报》。记不得出自何人之手,明治17年11月的报上这样说道:“自古以来,我国国民只和日本国内同种结婚,没有其他种族血脉混合,故身体渐渐微弱缩小,终于像现在这样日本人成为世界第一矮种。尚且不只是结婚,就是在日本人中,也只是农、工、商各自种族同族通婚,其血统混合的范围极小。因而,改良日本人种,使其身体强壮魁伟的种种措施中,最切适的措施是离婚,那么离婚要想混入最良好的血统,在世界上中是什么人种呢?除了欧美人种不可能有其它的。”还在“附言”中断言“日本的文明,现在的教育,我日本无一赶得上他们,大概不能不说是因为日本人是劣等、欧美人是优等人种”。在这前后,出于福泽谕吉门下的高桥义雄(1861—1937)出版了《日本人种改良论》(1884)。这与伊藤、井上的欧化政策一样,是表示极端欧化主义的例子。既然日本不都是像福泽谕吉那样卓越的人,就难免引出如此严重的弊端。

欧化风潮日愈发展,有关妇女问题的论著、杂志频繁出现。明治20年2月,德富苏峰主办的杂志《国民之友》带着平民化的欧化主义色彩出刊,其版式、文章和广告等全是欧洲风格,以其新奇之趣吸引年轻人。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欧化热达到了顶盛。

在这一欧化时期,继法国的自由思想、英国的政治思想,英美哲学与精神科学等一起陆续输入进来。马克罗德的《经济哲学》(田口卯吉译)、斯宾塞的《宗教进化论》(高桥达郎译)、威尔逊的《历史哲学》(铃置仓次郎译)、巴恩的《近代哲学》(有贺长雄译)、雷宾斯的《哲学史》(和田泷次郎译)、以恰连波斯的《思维哲学史》为基础的《独逸哲学英华》(竹越与三郎译)、安德·弗兰克的《民法哲学》(饭田宏次郎译)、赫克尔的《进化要论》(山县悌三郎译)、斯宾塞的《社会平衡论》(松岛刚译)、雷斯特尔·沃尔德的《社会学》(三宅雪岭译)等主要在明治20年左右陆续译出。以斯宾塞乃至边沁为主的英美哲学,包含了证据法学的功利思想。斯宾塞的社会平衡论,不只是主张个人的天赋人权,还广泛论及贵族与平民、劳资二者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平衡,中央政府和地方自治体的关系等,将穆勒的自由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风靡当时的思想界。

最初是东京大学大力引进英美哲学,费诺洛萨讲授哲学,外山正一讲授社会学,也论述斯宾塞的进化论。由于课堂讲授,容易理解,易于接受。而后有关哲学的著述也陆续出版。明治20年2月,比《六合杂志》晚很多出版了《哲学杂志》。在此前后,菅了法(1857—1936)的《哲学论纲》(1887)、末松谦澄的《哲学一斑》、井上哲次郎、有贺长雄(1860-1921)合编的《哲学辞汇》(1884)、渡边国武(1846—1919)的《印度哲学史》、井上圆了(1858—1919)的《哲学道中记》、《哲学一夕话》、《哲学要领》、滨田健次郎(1860-1918)的《语言哲学》、土子金四郎(1864-1917)的《哲学茶话》,有贺长雄的《社会进化论》出版。

随着哲学的新兴,关于佛教的著作也出来二、三种。井上圆了的《佛教话论·序论》、村上专精(1851—1929)的《佛教道德新论》、田岛任天(1852-1909)的《佛教灭亡论》等出版。比之佛教,基督教乘欧化风潮之势显得非常隆盛。这只要看看基督教主义的学校陆续创设就很清楚。同志社、青山学院等创办后,明治学院、东北学院、关西学院、镇西学院、明治女校、宫城女校和其他二、三所女校开办。还有基督教演说集《反响》得以刊行,《基督教新闻》的革新得以实现。明治13年《新约圣经》翻译后,《旧约》全书的国语翻译也在期间完成,一神教协会建立,开办暑期学校,实现了日本基督教会的独立。这样基督教思想在部分青年男女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深、越来越广。

《日本近代文学史》mobi,azw3下载:

 

支付 ¥10 购买本节后解锁剩余6%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