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mobi,azw3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mobi,azw3共分四大領域,即醫學與東亞現代性、殖民醫學與後殖民時代、性別與醫療、生物醫學與現代臺灣。

全書四篇章的安排既有史學以時繫事的縱深,個別主題也不失橫向聯結、深入探討的廣度。第一篇提出的「東亞現代性」兩層面意義:西方科學帝國主義與醫療在現代東亞社會的特殊樣貌。第二篇針對東亞殖民經驗的各個分析,不僅幫助讀者掌握過去時空脈絡與醫療發展的關係,更提點反思當下醫療現象與文化中的殖民遺緒。第三、四篇的作者群就由不同的學科專業視角,在通論與個案間展現了參考西方理論、反思東亞現代性的運用價值。

造成前述論點爭辯的原因,也部分來自於日本殖民衛生行政的設計考慮。日本殖民地之監控體系特質,曾有學者援引當時日治臺灣之流行語彙,稱之為「警察萬能主義」。此等「警察萬能主義」的基本目的,即在於確保殖民行政體制之運作順暢且有效規訓殖民社會與人民。相應於衛生行政與檢疫制度的推展,醫療機構與人力逐年增加。領臺後的日本殖民官吏,依建設示範殖民城市之要義,首先設立總督府直轄的官立臺北醫院(臺大醫院之前身)。隨後因日人希望以各地之官立醫院作為發展醫療的據點,乃陸續於各州廳增設官立病院。1898年,臺灣計有十所官立醫院,一所公立醫院,及十六所私立醫院,其後醫院逐年增加。當時醫院不僅分布各地,醫院的種類更是包羅萬象。醫院與各地私人診所所構築的分工醫療網絡,也奠定了臺灣現代醫療發展的重要基礎。到1942年全臺的醫院總數達386所(包括14所官立及22所私立醫院)。同時,為訓練醫療人員,於1900年設醫學校(臺大醫學院之前身)。就醫師人數而言,1898年,臺灣有211名醫師(幾乎全為日人)。其後,醫師人數逐年增加,至1940年,醫師總人數達2,441人(絕大多數為臺人)。在日本殖民政權不平等待遇政策下,臺灣人沒有當官的機會,優秀知識份子都向醫業界發展。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mobi,azw3。臺灣殖民醫學教育以臨床醫學為主,畢業生成為臨床醫師自是可預期的生涯規劃。但事實上,臺籍醫師在日治時期官立醫院內任職,仍然飽受排擠與不平等對待。賴和在自傳式的小說〈阿四〉文中,即描述自己滿懷熱情初入府立醫院就職,卻受到日籍醫師與護士不公平的對待,以致美好的憧憬破滅。而地方官立醫院中,臺籍醫師的官職、俸給相較於日籍醫師皆明顯不如。是故,不論就主觀或客觀條件分析,臺籍醫師選擇開業似乎是必然之途。03儘管失去投身官立醫院任職的機會,臨床行醫尤其是自行開業,卻為臺籍醫師們開啟了接觸臺灣社會的大門。儘管隨著人口增加,醫療市場也不斷擴張,但由於官立醫院與公醫有限,私人調劑診療所與藥局成為提供臺民醫療服務的主要機構。在此同時,這些合格的醫療機構仍不免集中於城市或都市周邊地區。在基層醫療方面,依1896年公布的臺灣公醫規則,受特別醫療教育的公醫,被分發到指定地服務。到1935年止,全臺灣公醫人數為391人;而當時一般私人開業醫人數則約為公醫的五倍。由此醫療院所公私立比例與公私醫療人力的落差,可以想見日治時臺灣具有私人醫療市場的構造。

隨公醫數量不再增加,私人西醫診所成為臺灣醫療體制的主力。以西醫師為主的私人開業醫,往往透過其特有的社會關係,將西醫的背景與其社會領袖的形象結合起來。這些醫師或是其家人的作息與當地社會有緊密的聯結,醫師的生活模式不僅限於診間的治療互動,也建立在他們與鄰里的生活之間,「視病猶親」不只是理想,也是日常生活的常態。西醫師在臺灣社會的特殊地位亦表現在其他的社會活動中,舉凡文化、經濟,乃至政治參與,在殖民統治氣氛中為自己或臺灣社會發聲。由於西醫師擁有高社會地位、財富、知識與社會關係,提供了他們

東亞醫療史:殖民、性別與現代性mobi,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