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轉換期(4):巨大信仰圈的出現1187年mobi,azw3电子书。在各地連結尚不充分、動向步調也不一的中世紀時代,宗教信仰成為此時期的核心價值。各地君主仰賴宗教維繫政權正統性,而法律、貨幣、租稅、社會組織,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無一不與信仰有關。這種遍及一切的信仰形式,是中世紀人民的日常,世界各地形成大小不一的信仰圈。本書以一一八七年哈丁之戰、薩拉丁打敗十字軍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為契機,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兩大信仰圈的象徵性衝突,讓此時代的結構與連鎖關係浮上檯面。
西元1187年,人類歷史的轉捩點────────
➤西亞:近東十字軍國家潰敗,埃及的薩拉丁奪回聖城耶路撒冷
➤南亞:穆斯林古爾王朝深入北印度,刺激在地印度教與之抗衡
➤東南亞:以佛教為主軸,領土國家吳哥王朝與港市國家聯盟的出現
➤東亞:華北游牧文化浸融,華南朝貢體制維持,儒釋道合一的多信仰民間社會
书名: 歷史的轉換期(4):巨大信仰圈的出現1187年
作者: 千葉敏之
格式: AZW3
究竟是「中國的唐宋變革」,還是「江南的唐宋變革」?
深化「唐宋變革」論所帶來的「中國史」概念解構,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得以逃離近代民族主義(「中國」自古即是由均質的「中國人」居住)的桎梏,並從華北與江南乃至與周邊地區的交流,來掌握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歷史世界。另一方面,以宮崎市定(一九○一-一九九五年)為首、提倡應把唐宋變革置於歐亞歷史洪流中加以定位的視角,本次解構提供了一個立基於具體史料的實踐。華北和中央歐亞的接壤地帶,是創造「中國史」各個重要時期的新興勢力搖籃;美國漢學家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一九○○-一九八九年)等人從二十世紀中葉起便提倡此種視角,但之後數十年間,實證的「中國史」研究卻將此論點置而不提。
令人饒富興味的是,如中砂昭德所強調,在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記述裡,華北與南方「中國」是兩個相異的「國家」(regnum)。簡單說,在蒙古整合南北「中國」後到訪的他眼中,舊金國領地(還要加上舊西夏與高麗地區),是「契丹人的國家」(regnum Cataiorum),而舊南宋領地則是「南方的野蠻人國度」、「南蠻子的國家」(regnum Nanmanzorum)(「南蠻子」是當時華北人對舊南宋領地人民的蔑稱),從中透露出兩地迥異的風俗習慣。當然,馬可波羅對於華北及江南經濟文化上的差異究竟觀察到什麼程度,遊記裡其實不太關注比較,所以也無從考究;但將兩地區加以區分這點,從蒙古帝國的統治體制便可明白一二。首先,他們將舊金國領地的居民稱為「漢人」,舊南宋領地的居民稱為「南人」,並在科舉名額(各二十五名)等項目上做出區隔。如此措施反映了蒙古帝國的統治方針,亦即「按歸順時間早晚,決定地區人民的待遇」。也就是說,「漢人」臣服於蒙古帝國(一二三四年)的時間比「南人」(一二七六年)早了大約四十年,因此兩者在他們眼中是彼此相異的集團。同時,自北宋滅亡以降,歷經一百五十年不同政權統治下的「漢人」、「南人」正如前述,社會觀念和風俗習慣都已大不相同;因此就現實問題而言,要用一個所謂的「中國」概念來通盤掌握很是困難,這樣的事實我們絕不可輕忽。舉例來說,論及記錄、保存族譜的媒介,相較於「南人」一般都是記載於書籍保存,「漢人」則普遍將之刻在石碑上豎立於墓地(通稱「先塋碑」),而其中被想像、記錄下來的親族形式,南北之間也有很大差異。此外,較早臣服蒙古、因而較能通曉蒙古語的「漢人」,和通曉蒙語相對少的「南人」相比明顯居於優勢,取得官職的機會也多出許多,這也是兩者間極具特徵的一項差異。儘管限於篇幅在此無法一一詳述,但華北有華北自己的歷史經驗,這和「唐宋變革」論主要考察的對象江南,在性質上有著明確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