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kendou.cc/wp-content/uploads/2022/01/getImage-3.jpg)
The Uses and Abuses of History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你讀的是真相還是假象?八堂移除理解偏誤的史學課mobi,azw3適切地運用歷史,它就是有用的概念與工具。我們若能理性解讀歷史事件與人物故事,將可領略自身行動與思考的根源。但歷史亦可被濫用,並導致嚴重誤解:國族主義者會講述關於過去的片面史實,以宣揚虛假偏頗的信念、動機;獨裁者可能竄改歷史,用以強化威權壓迫的正當性;政治人物經常說謊以動員選民,混淆視聽。我們必須深知「濫用」歷史與「運用」歷史的一線之隔,方能避免墜入偏誤史觀的思考陷阱。
當代史學名家麥克米蘭在本書中,藉由許多近現代世界舞臺上知名人物的軼聞事蹟,以及世人親歷的種種歷史時刻,呈現了「歷史觀點如何影響思考與判斷」的普遍現象。這是一個精悍有力的觀念召喚,提醒我們要滿懷敬意地運用歷史,謹慎地記取教訓,建立一套正確不偏、屬於自己的全面史觀。
歷史的狂熱
近來,歷史(且不僅限於專業歷史學家專研的那種)非常熱門,甚至在北美洲也一樣,然而其實過去北美洲人比較在乎的是未來而非過往。其部分原因可能是市場力量(market force)的緣故。因為比起過去,現在人們都接受了較良好的教育,此外也有比較多閑暇時間,並且較早退休。特別是在一些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更是如此。退休後並非每個人都想住在大宅院裡,踩著腳踏車養老。而歷史能讓我們所居住的世界變得有意義,甚至更加迷人有趣。想想,再好的小說家或劇作家也沒辦法創造出像奧古斯都(Augustus Caesar)或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伽利略(Galileo)或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這樣的人物。而又有哪位編劇能寫出比現實世界更精彩的動作片和人性故事呢?但這些故事正是幾千年來在歷史中不斷上演的。既然人們總是渴望知識,也喜歡享受娛樂,那麼市場也樂意熱情地回報這種渴望。
博物館或藝廊總喜歡舉辦一些知名歷史人物(例如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或某特定歷史年代的相關展覽。在世界各地,每年都有新的博物館開幕,以便紀念過去某些特別的時刻,且通常是一些灰暗殘忍的過去。中國有博物館專門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暴行。華盛頓、耶路撒冷和蒙特婁都有博物館紀念猶太人在二戰時遭到大屠殺的事件。電視上有專門播放歷史節目的頻道(通常喜歡播放過去戰爭事件的歷史或介紹將軍的傳記)。世界各地的歷史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遊客,而歷史類電影也通常都賣座,想想最近光是與伊莉莎白一世相關的電影就有幾部?再看看最近不停推出的通俗流行歷史劇,就知道出版商們真的很了解如何為自己創造更好的利潤。肯.伯恩(Ken Burn)製作的那些從美國內戰系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紀錄片,都不停在電視上重複播放。在加拿大,馬克.史塔拉維奇(Mark Starowicz)製作的《人民的歷史》(People’s History)吸引了數百萬的觀眾。而由私人基金會「史實」(Historical)所製作的《歷史時刻》(Historica Minutes)如此受到加拿大青少年的歡迎,以致他們在做學校報告時,甚至會仿效做出自己的作品。在英國,大衛.斯塔基(David Starkey)寫了一系列關於英國君王的書籍,不但讓他賺進大把銀子,還讓自己變得跟那些國王女皇一樣知名。
現在,許多政府都有特別的部門專門紀念過去的事蹟,通常優雅地稱之為「文化遺產」(heritage)。在加拿大,有一個加拿大文化遺產部(Department of Canadian Heritage)敦促他們國民多多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土地:「文化遺產是我們共同的寶藏,先人將之給予了我們,而我們也必須繼續流傳下去。」文化遺產這個詞彙幾乎可包含所有事物:語言、民族舞蹈、食譜、古董、繪畫、風俗和建築物。有些國家特別喜愛古董車和古董槍,甚至是棒球卡或火柴盒。在英格蘭,一位年輕建築師甚至建立了煙囪管帽保存與保護協會(Chimney Pot Pre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Society)來保護這些「時代的哨兵」(Sentinels of Time),而此詞是該協會自行創造的。
在法國,他們的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已經活躍了數十年,他們後來宣布一九八○年是文化遺產年。人們將自己打扮成歷史人物並演出歷史中有名的時刻。在接下來的幾年內,官方羅列出來的歷史景點和古蹟的數目增加了兩倍。此外還出現了許多新的博物館,有些甚至是特地用來紀念木鞋或栗子林等。在一九八九年,法國政府專門設立了一個特別委員會來統籌法國大革命的兩百年紀念活動。
或者:
https://anonfiles.com/x95cw959xd/_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