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epub,azw3电子书。台灣第一本深度探究近代非洲殖民史的歷史著作,開啟黑暗大陸的一把鑰匙,透析當代歐洲殖民史的專業指引。
兩百多年前,歐洲國家帶著「教化蠻夷、建立文明」的心思來到非洲,如今殖民帝國或許崩解,非洲國家多半獲得獨立,但原殖民地與母國間仍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尚未弭平,尋求去殖民與完全自立仍是條漫漫長路。對同樣經歷殖民統治的台灣來說,非洲國家的發展歷程足以成為我們鑑往知來的借鏡,是《烈日帝國》帶給台灣讀者最大的禮物。
书名: 烈日帝國:非洲霸權的百年爭奪史1830-1990
作者: 勞倫斯.詹姆士(Lawrence James)
格式: AZW3, EPUB
文明任務:一八三○年的歐洲與非洲
一八三○年的六月十四日,一支法國艦隊停在了阿爾及爾5外海,開始轟炸市區。身著亮紅色長褲、藍色外套與高聳硬頂軍帽的步兵涉水搶灘上岸,爬過阿爾及爾飽受重創的防禦工事,然後一路打到遍地烽火的巷道上。隨著阿爾及爾陷落,在巴黎的愛國者欣喜若狂:法國恢復了他們自古以來的榮光,法國的子弟兵實踐了他們見諸史書的英勇。《憲政報》(Le Constutionnel)以一則火槍兵的故事讓讀者看得熱血沸騰。原來記者筆下這名槍法神準的士兵即便身負重傷,也不願意稍離前線半步去接受治療,反而選擇衝鋒陷陣。他的果敢可謂師出有名,因為正如報紙裡寫得豪氣干雲:「法蘭西與文明的旗幟,飄揚在阿爾及爾的城垛之上,也飄揚在落後野蠻的殘跡之上。」
「阿爾及爾是我們的了,裡頭的女人、閹人、總督與百姓,都歸我們了。」《費加洛報》(Le Figaro)如是說。身為一份惡名昭彰,習於嘲諷尖酸的報刊,《費加洛報》會如此描寫法軍士兵直搗總督內寢的場面,也是很合理的。「身材曼妙的總督妻妾躺在神槍手們的懷裡,那幅畫面真讓人感動。」篤信神的人把勝利的功勞歸給上帝。法王查理十世(Charles X)偕其朝臣出席了一場感恩彌撒,而一名「腦充血」的僧侶更宣稱拿下阿爾及爾是面對伊斯蘭教的一場大勝,伊斯蘭教在他口中是「基督教世界無以寬恕的敵人」。6阿爾及爾的總督遭推翻,引得左派的法國人大肆慶祝,他們眼中的總督是個來自東方的獨裁暴君,打倒他算是為自由主義出了口氣。
阿爾及爾發生的事情,乃至於法國人事後的反應,為後續百餘年的歐洲征非揭開了序幕,也定出了其模式與調性。憑藉設計優越而現代化的艦隊與陸軍,歐洲列強得以勝出。《政治與文學辯論日報》(Journal des Débats Politiques et Littéraires)報導了「游牧民族與沙漠的掠奪者」如何在法國軍艦的震懾下望風披靡,進而潰散奔逃。同一個調調的自鳴得意,直到一九三六年的最後一場帝國主義征非作戰都還聽得到。當時義大利媒體寫到阿比西尼亞人看到坦克跟戰機,也是說他們手足無措地一哄而散。
……
兩張照片,說明了一切:英國為什麼要占領南非?又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投入人力、物力把南非留在手裡。第一張照片攝於一八七○年代,上頭有一輛馬車。馬車上滿載一綑綑在英格蘭威特尼(Witney)編織出的毯子。這些即將出發的馬車會把毯子送到倫敦,然後從倫敦經銷到英國與外國市場。有些批次的貨會送到開普殖民地,那兒有不少原住民男女會搶著披上威特尼出產的毯子,畢竟那毯子不但暖,而且條紋之色彩鮮豔也非傳統的「卡羅斯」(kaross)可以比擬。卡羅斯是用獸皮做成的斗篷。
非洲人為了購買這些量產的服飾,當然得付錢,但他們付的現金,其實也是(他們擔任僕役、農場工人與工匠所賺到的)一種新鮮玩意兒。做為白人墾殖者的消費者兼員工,遍布殖民地的原住民也算慢慢融入仍遭英國出口獨霸的國際經濟。
第二張照片,攝於一八九○年代,上頭顯示是開普敦南方約三十英里(四十八公里)處的賽門灣(Simon’s Bay),更精確地說是賽門灣供船下錨之處。照片的前景是三艘砲艇,分別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埋怨者號」(Griper)、「牛虻號」(Gadfly),與「搔癢者號」(Tickler)。這麼特別的船名,擺明就是要用騷擾、叮咬與讓人不堪其擾的方式來對付大英帝國的敵人。其他在前景可以瞥見的物件還有碼頭、吊車。會有這些東西,是因為這裡是一片遼闊的園區,其範圍內有倉庫、船塢、軍火庫、運煤的泊船,以及一間廠房可用來整備、武裝、修繕以此處為母港的軍艦。這裡是英國海軍在非洲的基地。
這兩張照片說明了英國兩項基本而互補的國力基礎:商業與海權。英國的繁榮,繫於全球的市場與資源,而市場與資源又需要海權的保障,皇家海軍得負責保護全球的航路與英國在海外的資產與投資。同樣靠制霸海權撐起來的,還有大英帝國不斷擴張但又甚為分散的疆土。截至一八五○年,英國已經控制了印度,同時還穩定地輸出人口到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地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