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帝国回到家》里,华乐瑞述说战后近七百万日本人从殖民地返回日本的故事。日本国家的主流论述包括:作为十九世纪力量和财富建设活动的一部分而获得的殖民地,并在二十世纪中期丧失这些殖民地,而一般人却省略了日本人在战争结束时远离故乡而生活的艰辛。日本的国家经验是由原子能和传统的轰炸所定义的。这些轰炸破坏了日本城市,却是前殖民者不在场的事件,而这个故事将那些被遣返的人改说成是:对食物供应和有限住房存量的额外消耗。华乐瑞提醒我们,有些遣返者曾经是战前的风光人物,不可避免地提醒着日本曾经是帝国的历史和失败国家的身分。
本书大量运用日文与英文资料,包括官方资料和历史文献、回忆录、访谈、报纸、歌曲、海报、漫画、电视纪录片、电影、流行歌曲和小说,如五味川纯平山、崎丰子、谷崎润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于当时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她运用丰富的日文和英文资料,包括官方资料和历史文献、回忆录、访谈、报纸、歌曲、海报、漫画、电视纪录片、电影、歌曲和小说,并仔细解释日本政府和盟国的法律规定,而这些规定创造了遣返的范畴。本书前三章以拆解帝国的向度,增加我们对于同盟国当时占领日本情况的了解。在后两章中,华乐瑞则追溯了1958年遣返过程正式结束之后的流行文化和历史回归的形象。她将第四章引用流行歌曲和小说,包括五味川纯平山、崎丰子、谷崎润一郎、安部公房和村上春树等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其他不知名作家刊登于当时期刊上的遣返故事。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正午,日皇裕仁透过广播宣布日本战败,这对日本本土与殖民地绝大多数的日本人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但对殖民者而言,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宣言(Postdam declaration),意谓著他们脚下踩的土地将不再受日本管辖。在殖民地之间的移动相对而言是渐进的,但当「外地」的弹性疆界突然退回日本本土岛屿时,散布在各个殖民地的日本人便因此暴露在外,如同退潮后搁浅在沙滩上的鱼儿。殖民地政府停止运作,海外日本人经历身分的变动,发现自己置身于盟军的管辖之下,盟军对地缘政治与各项优先事务的认知,显然与日本殖民地政府大不相同。在日本的韩国人、台湾人与其他殖民地人民也经历了剧烈的身分变化,但他们的新地位却比殖民地解放的通常结果来得糟糕:它移除了原本让殖民地人民可以合理待在宗主国的帝国说词,使他们沦为来自前殖民地空间却不被帝国接纳的移民。
入江昭、布鲁斯.康明思(Bruce Cumings)、麦可.夏勒(Michael Schaller)与马克.加利奇欧(Marc Gallicchio)已经清楚解释了美国、中华民国、英国与苏联如何捭阖纵横,竞逐战后东亚的权力地位。因此,本书不打算通盘回顾战后亚洲盟军行动的历史,而是集中讨论战争结束时盟军的决定与行动,如何形塑殖民地日本人与身处在宗主国的殖民地人民的命运。这对投降当时殖民地人民将由谁管辖也有著深刻的影响。简要说明当初日本帝国分割的过程应该有助于接下来的讨论。
不同于日本政府,盟军早已做好日本战败与战后迁徙的计画。在开罗(一九四三年十二月)、雅尔达(一九四五年二月)与波茨坦(一九四五年七月到八月)会议中,盟军领袖想找出方法尽快结束战争。一九四三年十二月,蒋介石、罗斯福与邱吉尔参加开罗会议并且发布宣言,主张日本将被剥夺所有在中国、台湾与太平洋占有的领土;从中国取得的领土将归还中华民国;「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慾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遣返與重整(台版)》mobi,azw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