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為什麼政府常犯錯、百姓常遭殃?人人都該知道的經濟真相mobi,azw3是巴斯夏在《政治經濟學選集》的首篇。 … 巴斯夏說,任何的政策(或行動與法律)都會引發一連串的效應,立即的效應看得見,但一段時間之後的效應就看不見。 這些效應可能是利益,也可能是損失。 如果看不見的損失超過看得見的利益,政策就必須拋棄。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That Which Is Seen and That Which Is Not Seen)這篇文章中,巴斯夏以一個小孩打破了玻璃窗為例,說明一個行為或政策,即使在當下有看得見的結果(通常是某種利益),也可能有看不見的後果(通常是某種傷害)。然而,每當政府推行新政策,往往只看到「看得見」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見」的部分,或是只看到短期效應、忽略了長期效應,而導致政策失敗、人民受害,造成種種不公。
以破窗戶的寓言為開端,所探討的主題包括:課稅、政府補助(產業、藝文活動、教育)、公共建設、公務員、貿易保護主義、就業問題、節儉的矛盾等等。
國家跟人一樣。一個人想讓自己得到滿足,他必須衡量自己追求的事物是否合乎成本。對國家來說,安全是最重要的利益。如果國家為了獲得安全而必須動員十萬人當兵,並花費一億法郎,我無話可說,因為國家安全是一種必須以犧牲為代價而換來的利益。
讓我好好解釋一下我的觀點,以免產生誤解。
有一名國會議員提議讓十萬名士兵復員(退伍),如此可以讓納稅人減少繳納一億法郎的稅金。
假設我們只是這麼回答他:「這十萬名士兵與一億法郎對我們的國家安全來說是不可或缺的。沒錯,它是一種犧牲。沒有這種犧牲的話,法國將被內部不合或外敵侵略所撕裂。」我不反對這個論點,因為這種說法視情況不同可能為偽也可能為真,而且從理論上來看,這個論點也是合乎經濟學的。唯有當這個犧牲本身是為了要造就某人的利益,才是壞的經濟理論。
如果我沒看錯的話,提案的議員一走下臺,就會有另一名議員立刻衝上臺前說道:
「讓十萬名士兵復員!有沒有搞錯?他們會變成什麼樣子?他們要靠什麼維生?自己賺錢嗎?你難道不知道現在到處都是失業者,所有的行業都人浮於事?難道你想把他們丟到職業市場裏增加競爭,拉低薪資率?現在哪怕要勉強糊口都很困難,國家養兵,對這十萬人來說難道不是件好事嗎?讓我們好好想想,軍隊需要酒、衣物與武器,這讓工廠與駐防的城鎮有生意可做,對於無數供應商來說,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現在,你還堅持要讓十萬名士兵復員嗎?」
我們發現這名議員支持保留原來的軍隊編制,不是因為國家需要軍隊保家衛國,而是為了經濟的理由。我反對的正是這種思維。
十萬名士兵,需要納稅人繳納一億法郎的稅金,這些士兵靠這一億法郎生活,也讓供應商有生意可做:這是看得見的部分。
然而,用來維持軍隊的一億法郎是從納稅人口袋掏出來的,納稅人少了這筆錢,生活不僅受影響,也會減少向供應商購買物品:這是看不見的部分。現在麻煩你算一下,然後告訴我,民眾到底有沒有獲利。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經濟效應kindle版mobi,azw3》(台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