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mobi,azw3

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

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房價高漲、人才外流、產業升級不力,都跟中央銀行脫不了關係?全面解析神祕面紗底下的中央銀行,瞭解央行政策究竟對臺灣經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造成什麼樣的深遠影響。

本書作者包括央行前任與現任理事,不但對貨幣政策有深入研究,對於央行的運作也有獨到看法;除了提供解釋之外,他們也進一步提出對央行長期政策傾向以及決策模式的批評與建議做法。所有關心自身經濟福祉的臺灣民眾,都適合閱讀這本書。

惡性通貨膨脹

1945年8月,日本戰敗,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管,也開始了近一百年來,臺灣最動盪的五年。

1945至1950年間,臺灣經歷了美軍轟炸、戰爭結束、政權移轉,然後大量大陸居民來臺。本省人與外省人發生種種衝突,加上新政府治理不力,最終發生228事件,隨後,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後遷居來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隔海對峙。但當時的動盪除了上述的政治事件外,經濟的變化也同樣劇烈,尤其是在物價變動上。

1945年初至1950年底,臺灣經歷了惡性通貨膨脹,六年間,物價上漲了21.8萬倍之多。1我們現在使用的貨幣,名稱是「新臺幣」,之所以有個「新」字,是因為1949年,流通的紙鈔面額已太高,政府甚至印出了面額100萬元的鈔票。為了穩定物價,政府發行新的貨幣,面額也給予調整,以四萬元舊臺幣兌換一元新臺幣。

翻閱舊報紙,從蓬萊米的價格,便可看出物價上漲的情況有多嚴重。1948年2月1日,《公論報》報導,蓬萊白米一斤價格是63元,到了月底,已經漲為91元;而到了隔年1949年的1月5日,蓬萊米一斤的價格已經漲破了1,100元。「物價持續上漲」以及「政府應努力維持物價」的相關報導與社論,也成了這六年間,報紙版面上歷久不衰的主題。

臺灣的物價在那幾年飛漲得如此厲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當時身兼央行功能的臺灣銀行,印了過多鈔票支應政府支出。

……

經濟大蕭條

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不亂印鈔票」對於央行來說是多麽的重要。政府印鈔來花用,能緩解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卻也會為人民的安定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不過,所謂的「不亂印」,其實也不代表央行只需負責幫舊鈔票汰舊換新,而完全不增加整體經濟的貨幣供給。事實上,當今全球各國央行,長期來說,都是在每年些微增加貨幣供給的。一來,些微通膨有助於經濟成長,因為當通膨是負的時候,反而可能對經濟造成傷害;二來,央行可以透過印鈔來影響利率、進而調節經濟發展。1有時候,「故意製造通膨」其實反而變成央行該做的事,尤其是當經濟體突然陷入經濟蕭條的衝擊時。

……

長期低利率改變臺灣社會

除了推升房地產價格,造成社會對立與資產泡沫化的隱憂之外,長期低利率還會影響金融產業健全發展與長期經濟成長。

金融業鋌而走險

傳統上,銀行是靠「利差」——即存款與放款利率的差額,來賺取利潤。若某家銀行的定存利率是4%,房貸或企業貸款利率是7%,銀行貸款給企業或房貸者後,可以收到7%的利息,但付給存款者的利息僅需4%,中間的3%便由銀行賺走。

不過,資金氾濫以及利率降低之下,近來臺灣的銀行能賺取的利差愈來愈少,2020年底,臺灣五大銀行新承做放款的平均放款利率是1.3%,一年期平均存款利率是0.77%。1這些數據表示,銀行透過利差能賺得的金額已低到谷底。銀行雖然可以透過「薄利多銷」的方式,用大量貸款來彌補利差縮小的損失,不過,先前提到,近年臺灣企業借款的需求不高,房屋貸款的數額也受政府限制,銀行要靠傳統的存放款利差來獲取利潤,愈來愈困難。

奇怪的是,近年從新聞報導上,我們依然能看見很多銀行獲利的消息,2019年多家銀行甚至還創下獲利的歷史新高。銀行為何似乎不受影響,依然賺取大筆收入?

原因是,臺灣目前銀行的主要獲利來源,已不再是存放款之間的差額,而是其他項業務。套句某位不願具名的銀行業者的話,在低利率的現在,銀行業要持續經營「免不了鋌而走險」。

致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mobi,az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