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旅mobi,azw3

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旅
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旅

血書:林昭的信仰、抗爭與殉道之旅mobi,azw3电子书。歷史學大家余英時特別題字書名已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盛讚林昭是「當代中國僅存的自由之聲」她以信仰與意志,抗爭八年;她以血與墨,書寫幾十萬字,刻劃不羈的青春。

在獄中,患有肺結核的林昭,秉持著對人性與基督的信仰,以血為墨寫下多達二十萬字的「自由書」,不斷控訴中國共產黨不當的政策與作為,用生命寫下她對國家社稷發展的關懷,展現她以卵擊石、不屈不撓的一生。

林昭(1932~1968)生平大事記
 
1932年1月23日,生於江蘇蘇州,原名彭令昭。
1947年,入讀基督教監理會創辦的蘇州景海女子師範學校,不久後受洗成為基督徒。
1948 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翌年因未服從命令而失去黨籍。
1949年,畢業於景海女師,之後不顧父母反對,入中共蘇南區委開辦的蘇南新聞專科學校受訓成為紅色記者。
1950年,畢業於蘇南新專,加入蘇州農工團、投身「土改」,力求重新入黨。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就學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校刊》、《北大詩刊》和學生文藝刊物《紅樓》編輯。
1958年,因於1957年參加北大「五.一九」民主運動而被劃為「右派」,留校接受「監督改造」。
1960年,因參與出版譴責中共苛政和「大躍進」的地下刊物《星火》被捕入獄。
1962年,保外就醫,其間起草「政治綱領」,計畫創建「中國自由青年戰鬥聯盟」,同年第二次被捕入獄,先後在上海提籃橋監獄和上海市第一看守所受長達二年六個月的審前監禁,其間遭受酷刑並開始寫血書進行反抗。
1965年5月31日,被上海市靜安區人民法院以「『中國自由青年戰鬥聯盟』反革命集團主犯」罪名判處20年有期徒刑。
1965~1968年,監禁於提籃橋監獄;期間堅持其「上帝僕人的路線」,兼用筆墨和鮮血寫下致《人民日報》編輯部、聯合國和母親等共約五十萬,鞭撻中共「極權暴虐」的文字,宣告「奴役他人者同樣地不得自由!」
1968年:改判死刑,於4月29日在提籃橋監獄內被槍決;時年36歲。
1980~1981年,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撤銷對林昭的死刑判決,二次宣告她無罪。

林昭在少女時代就從父母的經歷中得知,二十世紀中國的政治凶險詭異。二○年代,母親許憲民還是蘇州樂益女中的學生時,就和思想激進的舅舅許金元一起參加中共蘇州獨立支部領導的勞工運動,四處鼓動。有一次蘇州人力車夫罷工,未滿十五歲的許憲民就手持喇叭激情演講、高呼口號。許憲民後來回憶道:「我穿著一件紅衣,在街頭穿梭來往,真像瘋了似的。其實我並不真懂得革命,只知道跟著金元大哥搖旗吶喊,但此後卻得了一個『紅衣女郎』的名聲。」

這位「紅衣女郎」很快就了解到革命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一日凌晨,曾任中共蘇州獨立支部書記、時為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委員的許金元正在中共南京地委召開緊急會議,國民黨偵緝隊突然衝入,逮捕了他們。第二天,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對共產黨人的殘酷清剿。中共在上海的大本營上海總工會有數百名活動分子被殺,數千人在隨後的清剿中失蹤。「四一二」事件標誌著反軍閥的國共合作告終。被捕幾天後,許金元被害,屍體裝入一個大麻袋沉到河裡。其時年僅二十一歲。

哥哥的暴死讓許憲民的英雄情懷明顯受挫。之後她與共產黨保持距離,投向國民黨內的改組派,擔任吳縣的黨部秘書,但在政治傾向上仍然矛盾重重。很大程度上,她還是同情革命者。

林昭原名彭令昭,生於一九三二年一月二十三日。4十幾歲投身共產革命後棄用原姓,不顧有違孝道,取了「林」為新姓,刻意標誌與彭家劃清界限,因父親彭國彥年輕時並未選擇革命。一九二二年,彭國彥考入南京的東南大學,這是自一九一二年滿清皇朝滅亡後建立的四所最早的國立大學之一。當時的東南大學設置西式大學課程,包括其主修的政治經濟學,為的是實現國家主義者始自十九世紀末、國富民強的現代化之夢。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失敗,世紀之交的義和團運動接著釀成大禍,一九一六年後中國又淪入軍閥割據的局面。面對這一切,國家主義者雖飽受挫折卻夢想依舊。

一九二六年,彭國彥畢業於東南大學。他不同於自己後來的妻子,沒有把救國熱誠付諸街頭行動,而是設想將西方憲政和高效問責的政府機制引入中國。他家好友、作家馮英子稱之為「威斯敏斯特式的民主思想」。他的學士畢業論文題為〈愛爾蘭自由邦憲法述評〉。

一九二八年,中國似乎迎來了一個嶄新的開端。國共聯手發動的北伐戰爭取得了勝利,激進的共產運動也已得到控制。為結束鴉片戰爭以來外國列強強加給中國、近一個世紀的不平等條約,新的南京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外交,與西方各國進行談判,很快恢復了關稅自主權。這一切都給民族復興帶來了一絲曙光。

……

那時,林昭已從女監樓被移到三號樓。這是特別關押政治犯的監樓,也是囚犯進出提籃橋過渡時期集中教育,以及死刑犯行刑前的臨時關押區。這五層磚混結構的監樓建於一九二○年,是提籃橋內現存最老的建築,坐落在監獄的西北角,離監獄界牆外的舟山路只有幾米之遙。最早定名為FG監——因樓內的F、G兩監區而得名——國民黨統治的後期更名,美稱為「仁監」。一九四九年中共奪取政權,對往日儒家情懷的取名頗為不屑,改之為「三號樓」。「文革」期間則冠以軍事化名稱「三中隊」。

林昭被隔離在空蕩蕩的第五層的一間囚室裡。在那裡喊叫,聲音所能傳的範圍有限。為防止她的精神污染,監獄採取了進一步措施,給她戴上一個橡膠頭套,叫「孫悟空帽」,罩住整個頭部,只露出眼睛和鼻子,這樣就出不了聲,只有在吃飯時才把頭套取下。這段時間裡,幾乎可以肯定林昭是雙手背銬,可能還戴著腳鐐。

四月二十九日,林昭被帶到提籃橋東北角、建在原監獄露天刑場之上的千人大禮堂。在這座灰色大樓裡,獄方召開了預先編排好的「公審大會」。62按照慣例,獄方召集其他囚犯參加公審,對提籃橋內影響最壞的抗拒改造分子,表達他們的「革命憤慨」,同時向他們展示抗拒改造的下場。

林昭不是從其囚室而是從監獄醫院被押赴監獄禮堂。早先她的肺結核再次惡化,咳了許多血之後,被送進醫院。那天,當武裝人員衝入林昭病房時,她正躺在病床上,掛著輸液瓶。據當時為其治療的醫生回憶,她的體重已降至不足七十斤(約三十五公斤),但眼睛仍閃爍著光芒。「死不悔改的反革命,你的末日到了!」武裝人員沖她喊道。林昭從容不迫地要求換掉醫院病袍,但被拒絕了。於是她請一名護士代向醫生告別。那時,醫生就在隔壁病房,聽到聲音不敢出來,渾身發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