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明治初年曾任要职,推行多项重大改革,是明治维新的元勋。本书通过相关书信、档案对西乡隆盛政治生涯关键点进行了剖析,为读者树立了西乡隆盛“领导日本建立近代国家”的形象。
西乡登场的时机
1854年首次前往江户
西乡隆盛首次踏上江户的土地,是在1854年年初。作为最底层的藩士,西乡也是跟随萨摩藩主岛津齐彬前往江户参勤交代的队伍中的一员。隆盛时年28岁。
当时的萨摩藩士由上至下分为一门、门阀、一所持、寄合、小番、新番、小姓组、与力八个等级,西乡属于倒数第二等级——小姓组。
一般认为,1854年来到江户这件事,对于他思想的形成有重大影响。此时正值1853年、1854年佩里两度来日之际,可被称为“尊王攘夷”发源地的水户藩对于攘夷的态度转变为“拖延论”(ぶらかし論)(堤克彦『横井小楠の実学思想』ぺりかん社、501~504頁)。
所谓的“拖延论”是指为了将来实现真正的攘夷,目前先集中力量改革幕藩体制,暂且不对佩里舰队采取攘夷措施。就任幕府海防参与和军制参与两职并指导这一政策的,是御三家之一水户藩的藩主德川齐昭,该藩也就是水户学的发源地。横井小楠是与水户藩关系密切的熊本藩实学党人,曾在1854年3月《日美和亲条约》签订后提出,“今日之时势,和战二论暂且搁置”,应尽力强化水户、越前、尾张三藩的合作,并且联合其他强大藩国,举荐人才,改革幕政(同前书,第372~373页)。而且他还记载道,这一意见已由肥后(熊本)藩家老长冈监物转达给水户藩的藤田东湖(同前书,第373页)。
长冈监物与横井小楠的这一主张,即目前的课题并非立即实施“攘夷”,而是幕藩体制的改革(强大藩主参与幕政和起用人才),对于以西乡隆盛为主人公的这本书而言十分重要。虽然西乡首次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三年后的拥立一桥庆喜运动之时,但当时他的立场与此处提及的熊本藩实学党人横井小楠和长冈监物的主张极为相似。正如前言里指出的那样,1857~1858年的西乡也不拘泥于究竟是开国还是锁国,而认为应该最先考虑的是幕府的“一大革新”。
…………
水户学的内在矛盾
水户学以保持天皇一贯的权威为根基,强调日本优于万邦之“国体”,但水户藩在佩里来航时却采取了“拖延论”,即便这种做法被说成是变节,水户藩也无可奈何。然而,可称作后期水户学开山鼻祖的会泽安(正志斋)的《新论》(1825年),从一开始就包含“国体论”的抽象性与“强兵论”的具体性之间的矛盾。
正如始于1633年的“锁国”政策的首要目的在于禁绝基督教,在约200年后的1825年,水户藩的会泽安在《新论》中提出“尊王攘夷论”的主要目的也在于保护日本的“国体”不受基督教的侵蚀(『日本思想大系』第五三巻、岩波書店、68頁)。而这应该被守护的“国体”就是古来延绵不绝的天皇制(同前书,第70页)。
不过,会泽的《新论》中不仅有宗教、思想层面的维护“国体”观点,还包含着在军事上拒绝欧美列强接近日本的“强兵”主张。因而在这种文脉下出现的就是“攘夷”这个词语,而非“锁国”。
《西乡隆盛与明治维新mobi,azw3》下载: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