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mobi,azw3

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
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

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mobi,azw3电子书。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大势所趋,还是短时间的概念泡沫?相较于人类社会过去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所引发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哪些特征?在智能时代,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可能向哪些方向发展?具有千年传统的人文主义,能否依然能控制住拥有强大算法、海量数据且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

本书收入金观涛、王飞跃、胡泳、吴军等学者的二十余篇讲义,内容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现代医学”等前沿科技领域。虽然以新技术革命为讲述对象,但作者普遍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他们不是单纯地向大众普及新兴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还从法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角度,向读者全方位展示了新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

书名: 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
作者: 金观涛
格式: AZW3

传统的心灵:真、善、美的统一

令人惊骇的是,在人类文明相当长的时期(主要是传统社会)内,真实性三层次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之间没有冲突。传统社会的行动主体,既有外部世界存在的真实感,也有主体本身的道德价值的真实感,还有面对死亡的终极关怀的真实感,也就是通常所谓“真、善、美的统一”,我将其界定为“真实的心灵”。在何种前提下,人才具有真实的心灵呢?在传统社会中,此一前提是三种真实性同源,它们由同一真实性法则支配。

试举一例,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个人是家庭伦理的载体,终极关怀和道德价值(家庭伦理)的真实性是确定无疑的,二者共同支撑着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最核心的价值。中国传统社会中这两个层次的真实性与人们面对外部世界(今日所谓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是统一的,由此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常识宇宙观”。常识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其重点关注常识的无可怀疑及其合理性,也就是常识的真实性和道德价值真实性的整合。此外,传统中国人真实的心灵,还包括价值(审美)与道德真实性的一致。例如,中国书法的审美也出于道德价值的真实性,儒家伦理的追求可用孔子的“博文约礼”“游于艺”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来表达,而这正是中国书法的精神。

……

互联网时代的意义与意义互联网

意义是人对现实世界打上的烙印。意义将自然的环境赋予人的痕迹,从而摆脱了纯粹客观的状态而与人相关联,并影响着人的认知和行为。对于意义的生成,一种观点认为意义是外在于人、先于人存在的,它需要人通过理性之光去挖掘掌握。自柏拉图开始,外在于人的意义观念就成为主流思想,人类需要通过认识活动来发现意义、认识世界。这种观点造成了主客两分的局面,意义如同真理是外在的、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开始意识到意义是多元的、动态的、瞬息万变的。这种复杂多元的状态冲击着过去对意义的主流理解,使得意义生成于人的观念开始引人注目。这种观点认为,意义的生产是在人的参与下完成的。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他自己生成的,没有先于人而存在的绝对真理。而每个人所生产的意义如此特别,以至没有两个人的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不同时间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意义在不同的主体中都是相异的、动态的。正是这种相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意义本身的不可言说。一旦意义被表达出来,它就固化为一个静态的标本,而这个标本与原先的意义很可能相异,因此意义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勉为其难”的。但交流毕竟存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着意义的感知现象,特定意义的某些特征在人们之间流动,每一次流动都伴随着意义的重新创造。符号互动的过程如同波浪一般,水分子(意义本身)没有直接转移,但波浪(意义的生成模式)却扩散开去。

在网络上,信息生产的普遍存在性使得观点异常多样,绝对真理的权威性被无数个体消解掉,意义由人生成的观念愈加具有说服力。由此,一个复杂多元的意义互联网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