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之戰:一場用戶與數據利維坦的搏鬥mobi,azw3下载。全球78億人口平均每日生產24GB的數據量,這些數位足跡不僅成為互聯網巨頭的交易籌碼,也變成政府窺探與監控人民的利器。萬幸的是,近年來個資保護倡議抬頭,用戶更加重視數據安全。端傳媒收錄10篇重磅文章,帶你瞭解隱私之戰中,用戶如何與數據利維坦搏鬥。
根據IDC調查報告,2020年全球共有689億TB的數據資料產生,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大數據資料的投資規模將超過3,500億美元。數據是怎麼誕生的?它如何成為Google、TikTok等網路巨頭賺滿盆缽的籌碼?而這些數據的所有權又是誰的?
當健康碼成為良民證
在「疫情常態化」的下半年,周悅去北京的朝陽大悅城逛街,地鐵站直通商場的入口封鎖,唯一開放的地面正門入口排起了長長的人龍。北京天冷得早,風又大,佔地2萬平米的商業體,只保留一個寬不過一米的出入口,由兩個保安把守著。男男女女們縮著脖子跺著腳,焦急等待手機裡的健康碼加載,有人會甩甩手機,好像這樣就能把加載速度甩出來。本該分散的人群「為了防疫」被集中了起來。
周悅的生活開始被健康碼劃歸為一關又一關,每轉換一個場所,都需要花個幾分鐘用健康碼「驗明正身」。最誇張一次是在KTV,不到兩米的入口,設置成三個關口,出示健康碼——量體溫/登記體溫——掃商家碼登記客戶信息。而隨著各地入冬後疫情的反覆,公共場所設置的關口越來越多,比如已經經過掃碼才進入的商場內部,在進出不同的品牌店時,還需要一一重新出示健康碼。
康碼早已滲透進各種生活場景:天津、江西等地要求2020年的高考考生必須申報健康碼,沒有的將不能進入考場;長沙的機場出站口,健康碼掃描儀和身份證掃碼區一起,成為出站閘機的內置系統;在海南,健康碼與乘車碼、醫院掛號,甚至免稅購物店對接,可直接消費;西安一名21歲的男子要出入自家小區,因為出示健康碼一事與保安發生暴力衝突,保安因為傷勢過重進入ICU……
可政府卻還在試探著將其進一步蔓延的可能。去年5月,杭州提議推出漸變健康碼,即在健康碼的評判標準中接入電子病歷、健康體檢、個人生活方式等數據,嘗試給個人或群體打分,「越綠越優秀」。9月,蘇州則從健康碼的概念中衍生出「文明碼」,為市民的「文明程度」打分,初始版本測評交通文明和志願文明指數,根據官方設想,之後文明碼還將在推行垃圾分類、文明用餐、文明禮讓、文明上網、誠信守法、厲行節約等「文明習慣」上發揮作用。
「我們可能正在平靜地度過一個歷史性的奇點時刻。」科技媒體鈦媒體總編劉湘明在一篇文章中提出,健康碼的推出或許是人類歷史上的重大時刻,「人和信息不再是原來分離的狀態,正在融為一體。」在他看來,雖然經過多年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身上早已被貼上密密麻麻的數字卷標,但健康碼卻依舊是絕無僅有的,真正將人類行動與信息捆綁起來的操作。
CNN的記者David在回訪武漢時,稱呼自己的健康碼綠碼是「黃金門票」——沒有健康碼寸步難行,正是現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現狀。
短視頻大工廠:「大家會以為這個賬號是真的」
短視頻運營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叫影子賬戶。
之前有人爆料說,其他平臺上的信息被移植到了馬蜂窩(注:大陸旅行論壇)上,其實這個事情太常見了,大家用爬蟲技術建立影子賬號(Shadow User)搶用戶,互相爬來爬去,已經是一個業界行規。
在大多數UGC(注:用戶生產內容)的互聯網平臺,用戶會被分為自然用戶和影子賬號,自然用戶一般僅佔20%左右,佔30%的已算很高了。互聯網產品的一個衡量標準叫在線時長,就是一個人每天多少時間用這款產品。你每天除了吃飯、睡覺、正常工作之外,還剩多少時間能讓這麼多產品瓜分?
影子賬戶分內部影子和外部影子。外部影子就是其他類似產品的內容,比如視頻行業有Instagram、抖音、Youtube、快手、bilibili等,還有一些國外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什麼名字的產品,內部影子則是平臺不同地區的內容循環使用,比如韓國的同事覺得中國某賬號不錯,就複製到韓國區。
我們的後臺很複雜。運營的頁面有一些標籤或賬號,可以看到所有視頻,旁邊會分內部影子、外部影子。運營可以全選視頻,直接點擊生成一個影子賬號,每一個視頻又可以再編輯——換音樂、背景、重新編輯描述,及為賬號上傳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