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增訂版)pdf。新香港社會的種種演變,原來離不開香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這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對香港社會的長期體察和研究心得。
今天港人身份上的迷失,不再有共同的生活追求目標,社會就顯得煩躁不安,個人也常感到困惑和無奈。為什麼這樣?本書所述事實,可為你提供答案。
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我相對較別人敏感。像我這樣在香港生活 了六十多年的香港人,自己的身份好像經歷了多次的改變。我在廣州 出生,不到兩歲隨父母來了香港,那時來港的大陸人,都說自己是走難來的。所以,我從小開始,便認定自己是難民,住在我家附近的 人,都以難民自居;難民找到棲身之所,但家徒四壁是我們當日最貼切的寫照。
二戰前香港人口約一百萬,戰爭爆發後約一半人口逃往大陸。戰爭結束後,幾十萬原先在香港居住的人陸續返回,另有一百萬人為了避難來港棲身。到五十年代初,香港人口超過二百萬人,大半以上是逃難來港的難民。
難民的名稱不是香港發明的。五十年代間,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特定一筆捐款給香港政府,在難民集中的地區興建社區中心,今天仍在的有:黃大仙、大坑東、觀塘、荃灣雅麗珊、港島柴灣等社區中心。另外,港人當時若申請移民外國,最有力的藉口是自認為難民,是為了逃避共產政權而來港避難。
到六十年代中,戰後來港逃難的中國人,在香港已住了二十年,但他們仍稱自己是難民,多未確認自己是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