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完整呈现引人深思的金国衰亡史 细节还原惊心动魄的城池攻防战)mobi,azw3本书以蒙金战争期间几场重要的“围城战”为主线,还原了几场关键大型战役中双方军事布局和交战历程,揭秘了金国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政变、兵变及权力更迭,展现了中都、汴京等城市被蒙古军围困期间,金国军民的抵御策略,以及物资短缺、疫病来袭情境中的挣扎求存及心理状态。作者以通俗晓畅的笔法完整呈现了金王朝从组织抵御、负隅顽抗到君死国亡的全过程,金朝的治乱兴衰之缘由寓于叙事之中。
外部面临新兴势力的冲击,境内自然灾害频繁,而统治集团权力斗争导致人祸不断,君主又缺乏力挽狂澜的雄才大略……种种因素使得金国国势日益窘困,终堕入绝境。金朝的亡国史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金朝的亡国史,吸引人的还有其浓重的悲剧色彩。
金朝皇位迭传九代,凡一百二十年,最后二十四年都在苦苦抵抗蒙古对中原的侵袭。这期间,金朝更换了三位皇帝。
成吉思汗斥为“庸懦”的卫绍王,《金史》赞美他身形颀长,美髯须,生性俭约,不好华饰。胡沙虎发动兵变后,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纷纷污蔑卫绍王“失道”,罪有应得。他身边的人却觉得,从他当政期间的作为看,“中材不及者多矣”。卫绍王之后的宣宗,史家赞许他“励精图治”“勤政忧民”,中兴有望,惋惜他生性苛刻,喜好猜忌,卒无成功。金朝真正意义上的末代皇帝哀宗,在四面楚歌的蔡州围城中,对着侍臣悲叹:我当了“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并没犯下什么大错,下场却和历代荒淫暴乱之君一样,“等为亡国”,好不甘心!
这些历史评骘,多半寄托了中原文化精英对故国和旧主的哀思。不过,从种种迹象看,金朝最后这三位君主,秉性确实不坏。
卫绍王刚即位,山东境内的一段黄河忽然变清。相传“黄河清,圣人生”,举国大庆。不料一个叫杨珪的人上书扬言:浊水反清,分明是灾异,何况,“假使圣人生,恐不在今日”。这种话放到哪一朝都是死罪,卫绍王只是吩咐“锁还本管”。宣宗末年,两位太医给小皇孙治病,用药过猛,病人一命呜呼,法当抵命。宣宗说:若是朕的叔伯兄弟之子,就该法办,为朕的孙子而杀人,实属不忍。最终两太医只是挨了一顿板子后革职。哀宗刚即位,有人披麻戴孝,在宫门前大哭大笑,声称自己笑的是“许大天下将相无人”,哭的是“祖宗家国破荡至此”。臣僚要求严惩,哀宗不同意:不久前刚下过广开言路的诏书,何况“此人言亦有理,止不应哭笑阙下耳”,杖责了事。
一个专制君主,手握视草民为蝼蚁的生杀大权,在国步艰难、沧海横流的岁月,遇上有人主动挑衅添堵,尚愿意克制一下动用“合法伤害权”的冲动,实在称得上宽仁之主。许多普通人,若在他们的处境,未必做得到。按照孟子的政治理想,若再加把劲,将这一分“恻隐之心”推及天下,就是“仁不可胜用”的圣王了。
从女真到蒙古,从蒙古到清朝,为何北方民族对“汉化”的陷阱,总是既恐惧又身不由己沉溺其中?马克思的名言“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常被当作标准答案。不过,今日流行文化相对论,进化论意义上的“文明”和“野蛮”,绝对界线日益模糊,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
英国哲人穆勒(J.S.Mill)认为,不论是自然人还是社会人,追求的终极人生目标都是快乐的最大化,而快乐有质量之差,学会欣赏和享受高质量快乐的人,很难放弃并转而追求低等快乐。叛逃匈奴的汉人提醒单于,汉人的缯絮,不如毡裘便于驰骋,汉人的佳肴,不如干酪食用便捷;《阙特勤碑》叮嘱突厥子孙,千万小心唐人的甜言蜜语、金银锦缎。这恰恰证明,对于被排斥在发达农耕社会边缘的人群来说,这些单凭感官就能体验到的诱惑,委实难以抵抗。
由俭入奢易。绫罗绸缎,纵马驰骋一蹭就破,却比兽皮缝制的衣袍华丽舒适。青瓷白瓷,行军途中一颠就碎,却比木盘木碗赏心悦目。品位再精致一点,自然觉得“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如“金缕小钿花草斗,翠绦更结同心扣”(金章宗《蝶恋花·聚骨扇》)……对征服了中原富庶之地的女真人来说,这份享受的清单还可以无限扩大下去。享乐自然要付出代价,出舆入辇、洞房清宫、甘脆肥浓、明眸皓齿,这些都是裹着糖衣的“毒药”,先哲的教诲岂是虚言!
当然,耳目口腹之欲只是一方面,可谓是自下而上的,还有自上而下的。
金朝废掉刘豫的傀儡政权,直接统治中原地区,女真人大批迁徙进入汉地。要建设和统治这样一个超部族的、复杂的政治体,原来那些“约法三章”的简陋习俗、“哥哥弟弟”的亲缘关系,都不太管用。如果没有蒙古、突厥那样别树一帜的内亚政治传统,那么,势必要充分利用华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和仪文制度等政治资源。学者将这种现象精辟地总结为“能夏则大”。女真人原本生活方式就接近汉人,又缺乏自成套数的民族文化,实在别无更好的选择。
《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mobi,azw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