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導的技藝:《華爾街日報》首席主筆教你寫出兼具縱深與情感,引發高關注度的優質報導mobi,azw3《报导的技艺》能一步一步慢慢地教你如何去说好一个故事、去完成一则光芒足以探照黑暗角落与摸索未来可能的动人报导。如同那道照进万物裂缝的光。「自媒体」时代,内容才是王道!所有纪实写作者都需要的撰稿圣经。1988年出版至今,长踞亚马逊新闻类教科书畅销排行榜前五名。
纪实写作者的必备宝典,历久弥新的采访、写作、修润心法。书中收录大量精彩范例,循序渐进教你精炼「报导」这项繁复技艺,让你的故事紧紧抓牢众人的心,读者不再弃你而去。
以下是我覺得讀者喜歡的元素,按喜歡的程度由高而低排列:
- 狗,緊接著是其他的可愛動物和乖巧兒童。記者可能下了很多的功夫才寫出一篇限武談判的分析,他等著接獲讀者的推崇時,卻接到某個國防智囊團打來的電話,吹毛求疵地指責他把SS–20導彈的投射重量寫錯了。在此同時,一位同事三兩下就寫了一篇輕鬆的報導,描述一隻只有三條腿的牧羊犬把小孩從浮冰上救起來的故事,這位同事因此收到許多郵件及四十通讀者來電。人生真不公平。
2.人物 ——當事人。很遺憾,我們常找不到狗兒的題材。不過,如果當事人符合以下兩個條件,我們依然可以喚起多數讀者的興趣。第一,這裡所謂的當事人,是指按下按鈕、扳動控制杆,或是身陷在系統中的人。他們不是旁觀者,也就是說,他們不是分析師、顧問(顧問就是講得頭頭是道、但毫無實務經驗的人)、研究者、還有那些把客戶荷包榨乾的律師。他們是讓事件發生或是受到直接影響的人。
第二,他們做的事情或說的話很有趣,而且與事件緊密相關。有些記者生搬硬套一些毫無特色的人物,或是隨便找個路人甲來分享一些無法吸引讀者關注的經驗。記者以為塞一兩個人當實例就可以交差了,但那樣做只是應付了事,根本沒把讀者的興趣放在眼裡。舉例來說,一篇有關倉庫存貨的報導,不會因為報導中有人開著堆高機穿過倉庫,就為報導增添價值。文章中出現那種人物時,即使不可笑,也顯得累贅。
不過,如果亂添人物是一種罪過的話,那下面的情況又罪加一等了:故事的本質需要實地採訪,你卻一直站在山頂遠眺,不去接觸身處在事件中的人物。我覺得這是現今的報導中最欠缺的東西。以墨西哥移民的報導為例,如果你不去那些移工的家鄉,帶大家看清楚他們離開的原因,你根本不可能針對問題的根源做一篇有說服力的報導。偏偏很多記者都想以遠眺的方式完成這種不可能的任務。
- 事實。這裡是指推動故事發展的相關事實,這個區別很重要。故事有缺限時(例如缺乏情節、人物的直接體驗或明顯的主題),記者有意或無意間會想要掩蓋那些缺陷,因此常在故事中塞入微不足道或離題的資訊。那些事實不是資訊,而是雜訊,只會拖慢故事的節奏。
-
人物 ——觀察者。現在我們開始說到讀者比較不感興趣的元素。相對於當事人,觀察者沒有直接參與事件,他們就是前面提到的顧問、分析師、評論家、律師、各種專家,他們就只會評論而已。雷根下令美軍入侵格瑞那達(Grenada)時,他是那個事件中最重要的當事人。當他譴責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他只是另一起事件中的觀察者而已。
觀察者的見解和解讀在很多故事中很實用,但讀者對那些內容的反應冷淡。以棉花害蟲肆虐的報導為例,讀者比較想聽農民談論害蟲對棉花田造成的破壞,而不是聽亞利桑那大學的某教授滔滔不絕地發表顯而易見的專業論點,說害蟲對美國西南部的棉田已構成威脅云云。相較之下,棉農的可信度更高,畢竟他是受害者,是事件的當事人。
由此可見,報導中只能偶爾採用觀察者的觀點,而且應以那些有直接體驗的當事人為重。畢竟,當事人的經驗合起來才是故事的主體,但如今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報導正好相反。記者搬出一群口沫橫飛的專家,但未能以實例闡述真相,僅讓專家評論二手資訊。於是,記者以大家沒啥興趣的元素(觀察者)取代了大家很有興趣的元素(當事人),但記者只看到自己把人物加入故事中了。問題在於,他們挑錯了人物。
《報導的技藝mobi,azw3》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