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kindle版mobi,azw3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
书名: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作者: 胡宝国 格式: AZW3, 出版商: 中华书局,kendou.cc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mobi,azw3收录作者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共30篇。前19篇为专题论文,主要关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人阶层、学术学风、地域文化、选官制度等,史料丰富,考辨细腻,且擅长从细节中提炼出宏观见解,在诸多重大论题上,深化了对魏晋南北朝政治、文化与社会的认识。其余11篇则为学术书评与回忆文章等,眼光独到,文笔洗练,坦率真诚又充满诙谐,展示出作者本人鲜明的个性。

如前所述,《史记》中也有以郡或郡县的名称为籍贯的例子。这暗示我们,司马迁似乎正处在由“县而不郡”到以郡为籍贯的过渡阶段。这当有具体的历史原因可寻。

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而这一时期正值西汉政治发生重大转折。武帝以前,封国林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汉廷与封国的关系。高帝之初,诸侯王“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王国内的支郡均受诸侯王节制,并不直属中央。当时汉廷自领地仅十五郡。因此,高帝以后,直至武帝之初,人们所关注的重点不是郡级组织的建设,而是如何解决诸侯王问题。文帝时贾谊首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景帝时晁错上“削藩策”,武帝时主父偃建议行“推恩”令,正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武帝时期,王国问题最终解决,汉廷与王国的关系演化为中央与郡的关系。以郡为单位的察举制度的建立、郡国学的出现、主要针对郡守的刺史制度的设置,这些都是人所尽知的历史事实。只是论者多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加以考察,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即从这一时期开始,郡级政区变得日益重要了。全国政局的稳定主要取决于郡级政区的稳定,因此,宣帝曾说:“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视太守之职为“吏民之本”。

在现实生活中,既然郡级组织变得如此重要,人们的观念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司马迁处在过渡时期,因而有时以郡名为人物籍贯也就不难理解了。司马迁以后,以郡为籍贯渐渐成为惯例。《盐铁论·颂贤》:“今之学者,无太公之能,骐骥之才,有以蜂虿介毒而自害也,东海成颙、河东胡建是也。”《汉书·萧望之传》:萧望之,东海兰陵人,地节三年上疏陈事,宣帝“自在民间闻望之名,曰:‘此东海萧生邪?’”以上都是以郡为籍贯的显例。这在官府文书中也有反映。居延简(303·15,513·17):“马长吏即有卒吏民屯士亡者,具署郡县里名姓年长物色所衣服赍操初亡年月日人数白报与病已·谨案居延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为騂马田官穿泾渠乃正月己酉淮阳郡。”(21)“始元”为昭帝年号。据此,当时有吏卒等逃亡,要上报其“郡县里名”。籍贯包括了郡。文书中昭帝以后的例证在新近出版的《居延新简》中还有许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将无同——中古史研究论文集 (中华书局)mobi,azw3》下载:

 

 

支付 ¥8 购买本节后解锁剩余11%的内容